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本课通过案例式的讲授,以点带面地展现唐朝前期南北兼跨局面的构筑所蕴藏的包容兼纳的气象、不同族群生活期间的相互交融,以及粟特胡人与后裔入居河朔兑变成为本土人的过程在唐宋交替时代所产生的影响;旨在探寻政权的衍变与胡汉民众之间存有的密切关联,以此映照出中古东方社会嬗变之中的某些特质。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由四讲(章)构成:

第一讲《唐朝的疆域与疆域观念》,系从王朝国家的视角理解唐朝的疆域、人群、统治权等概念及其特点,具体阐释其构成、演变和规律。重点突出时代性与古今之差异,认为历史问题只有置放在与其相随的时空架构下解释才能恰切,倘若缺乏明确的辨别,就会导致古今混淆,影响判断的精准性。

第二讲《唐朝的南北兼跨及其限域》,旨在揭示建基于中原农耕地区的唐朝如何步入草原建构南北跨越性王朝的动机、军事政治能力和经济支撑等要素,尤注重解释其统辖维系50年而解体的限制及其内存的脆弱性,以此因应北方势力(元、清)旋后建构一统化王朝的成功要旨所在。 

第三讲《粟特及后裔墓志铭文书写的程式意涵——以三方墓志为样例》,以粟特族系康婆康庭兰曹闰国三方墓志为例,通过对墓志内容的具体分析,解释其记载的倾向与所处社会之间的关联,认为墓志的书写受到朝廷为代表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支配和影响,官员墓志的书写更直接由官方机构的规范所主导,士人阶层的墓志间接受其制约,墓志的“真实”反映的乃是官方意识形态风向的真实。

第四讲《墓志铭映印下的唐朝河北粟特人地著化问题——以米文辩墓志为核心》,通过粟特族裔米文辩家族自西向东迁转的路径,指明该家族以京西北三水为族系彰显之地,河东是其家族仕职的“荣显”之始,进入河北藩镇之后转入了“土著”之列,透过这一个案分析了外来粟特人羼入本土变迁的具体过程,进而揭示那了一特定时代特定地区的整体风貌及其变迁的动向。


授课目标

“唐史四讲”是为大学程度听者(以及其他爱好者)开设的旨在提升人文素养和品质的课程。由《唐朝的疆域与疆域观念》、《唐朝的南北兼跨及其限域》、《粟特及后裔墓志铭文书写的程式意涵》和《墓志铭映印下的唐朝河北粟特人“地著化”问题》等构成。本课在增进人文情怀的基础上选择讲者从事的专题性研究作为重点内容予以讲授,涉及到唐朝疆域构成的特点、唐朝南北(农耕·草原)的统合、粟特人从外来者衍化成本土在地人的过程及其墓志书写的范式·意涵等,试图以点带面地阐释唐朝社会的若干面相和特点。通过讲授、与听者互动等方式从学理层面求真求实、追求真理,为阐扬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做出奉献。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第一,具有大学初期“中国通史”(或与此相当的自学基础)的知识储备。对作为中国通史之组成部分的隋唐五代史,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制度建设、思想文化和社会面相等各方面,要有一个概观和整体性的了解和把握。

    第二,具有观(考)察古代历史问题的基本训练。掌握一定程度的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音韵学、校勘学、历史地理学、古今年代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

    第三,掌握一定程度的史学基本技能。譬如能够读懂古史文献并予以分析判断、对历史问题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和判断,从学理层面给予解释等。这些技能是读史的必备基础。

    第四,学习包括本课在内的中国古史,要清楚两个层面的内容避免混淆:首先是历史自身的相貌即所谓“实态”,这是阅读或研究历史的基本面向,所谓搞清楚事实就是这个意思。其次是对历史问题产生的评议,即看法或想法、观点等等,这属于后人的认识,与历史自身并非等同。本课程之开设的目标之一,是试图澄清二者之差别,避免没有弄清历史真相之前发表评议,这样的评论缺少学术价值和意义。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直接参考(按出版时间排列):

1、李鸿宾:《墓志铭映印下的唐朝河北粟特人“地著化”问题——以米文辩墓志为核心》,纪宗安、马建春主编《暨南史学》第10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版,第23—42页。

2、李鸿宾:《唐朝的南北兼跨及其限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2期;又收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6年第6期。

3、李鸿宾:《粟特及后裔墓志铭文书写的程式意涵——以三方墓志为样例》,荣新江、罗丰主编《粟特人在中国: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6月版,第176—190页

4、李鸿宾:《有关唐朝疆域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间接参考(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1、《安北与单于都护府:唐代北部边疆民族问题研究》,王世丽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北朝胡姓考》(修订本),姚薇元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北方民族史十论》,姚大力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边塞内外:王小甫学术文存》,王小甫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年。

5、《草原帝国》,(法)勒尼·格鲁塞著、魏英邦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6、《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韩茂莉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7、《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罗丰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8、《皇帝·单于·士人:中古中国与周边世界》,孙英刚主编,上海:中西书局2014年

9、《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编,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0、《辽金史论》,刘浦江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内陆欧亚古代史研究》,余太山主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7—8世纪东亚地区历史与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1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美)陆威仪著、张晓东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

14、《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刘浦江著,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5、《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法国汉学》丛书编委会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6、《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7、《唐代河北藩镇研究》,冯金忠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

18、《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蔡鸿生著,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19、《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0、《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1、《唐代中国族群的认同》,(美)班茂燊著、耿协峰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22、《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李碧妍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23、《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著,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24、《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王赓武著,胡耀飞、尹承译,上海:中西书局,2014年。

25、《中国中古与粟特文明》,荣新江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26、《中国中古与外来文明》,荣新江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27、《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界》,(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常见问题

第一,本课程属专题讲授,系讲者研究成果之直接运用,与一般概论或整体性讲授有别,希望听者对隋唐五代史的基本内容有一定程度且较全面地了解和把握,这样的基础有助于对本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

第二,因系专题讲授,本课程涉及若干专业名词,这些词汇的概念均有其特定时空范围的界定,特此申明,避免古今混用导致内容失真。

第三,本课程内容均系讲者依据历史学之方法对某些问题进行的探索,因个人专业知识、基础及其他条件的制约而使问题的讨论未能臻至圆满甚至有诸多缺憾,讲者希望听者本着切磋学术、追求真理之体认对此有更深入的思考并与讲者辨析,惯习以学理性讨论之素养,这是本课程开设的目标之一。

第四,本课程在讲述具体史事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吸纳和提炼,旨在使讲者与听者共同分享各自学习和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增进彼此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