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动力装置原理与设计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船舶动力装置原理与设计》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船舶类专业的主干核心专业课程,是一门研究船舶动力系统的选型与设计及优化、协调、配合的课程。本在线开放课程将以大型商船动力装置为主线,讲述船舶动力装置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设计选型方法,为从事相关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提供基础支撑。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一、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船舶动力装置原理与设计》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船舶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专业课程。

自十九世纪初人类发明蒸汽动力明轮以来,船舶动力装置始终是船舶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被誉为“船舶心脏”。两百余年技术迭代更新,船舶动力装置已发展成柴油机动力、蒸汽动力、燃气轮机、核动力等多样动力形式,为海上各类型作业任务的船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引擎。

 

二、这门课的主题是关于什么?

本在线开放课程以大型商船动力装置为主线,讲授船舶动力装置基本概论(含学习对象、主要内容、动力装置含义与构成、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动力装置设计的主要要求等)、主推进装置设计(形式确定与选型分析、轴系设计计算、校核计算、主要零部件的选型设计计算等)、船舶后传动设备(减速齿轮箱、液力偶合器、弹性联轴器、可调螺距螺旋桨等)、船舶管路系统(燃油管路、滑油管路、冷却管路、压缩管路、压缩空气管路、排气管路、舱底水系统、压载水系统、消防系统、供水系统、机舱通风系统、船舶空调系统等)、船舶推进装置的特性与配合(船机桨基本特性、机桨匹配、特性配合、变工况等)、动力装置总体设计(设计观点、最优化设计、机舱布置与规划等)等。

 

三、学习这门课可以获得什么?特别是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和应用?

学习本课程可为从事现代船舶动力装置研发设计储备必要知识和能力,尤其是以船舶主推进动力装置为代表的复杂功率传递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论计算、布置设计以及运行特性分析等。在面向船舶脱碳和绿色智能航运的时代发展趋势下,通过加深对船机桨匹配的系统工程认识,提高船舶动力装置的综合能效,助力行业朝向“更加高效、更加绿色、更加安全”的目标不断创新突破。

 

四、这门课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本课程是在学习必要的《船舶原理》、《船舶柴油机》及《学科导论》等课程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系统设计与复杂工程问题分析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本在线开放课程,由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主持建设,将以大型商船动力装置为主线,讲述船舶动力装置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设计选型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具有设计生产能力,还能为进一步从事有关船舶动力装置科学研究打下良好专业基础。


授课目标

本课程面向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及感兴趣的社会学习者。

通过在线开放课程通过视频教学、平时作业、课后讨论和期末考试等在线教学环节,拟达到如下目标:

1)系统掌握船舶动力装置方向的专业知识,具备应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轮机工程专业中的船舶动力装置设计的复杂问题的能力;

2)理解不同船舶动力装置的特点与共性问题,掌握船舶动力装置设计的基本原理,具备针对不同需求设计创新船舶动力装置形式与应用的能力;

3)了解船舶动力装置技术的发展前沿,掌握其发展特点与动向,具备研发船舶动力装置的基础与能力。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船舶柴油机、船舶原理、学科导论等课程。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船舶动力装置原理与设计 吕庭豪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8月;

2Klein Woud, Hans J., and Douwe Stapersma. "Design of Propulsion and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s Systems." Published by IMarEST, The Institute of Marine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BN: 1-902536-47-9 (2003).


常见问题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