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经济法课程是经济生活中的法律,我们每个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身份,有可能是创业者、合同的签订人、商品的消费者、票据的使用者、劳动合同中的劳动者、诉讼中的当事人等等,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可以帮助每位具有不同身份的人掌握相关法律技巧,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同时做到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本课程打破法律知识体系,选取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遵循“实用、有趣”原则,通过生动的动画案例解读抽象的法律知识,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法律问题。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经济法》是财经商贸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经济法》本来是一部重要的部门法,但是本课程打破部门法界限,选取与经济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旨在为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学习提升专业法律知识,同时也可以作为每一位自学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法律学习的重要参考。

本门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通过在线课程建设,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线上线下同步网络教学模式。组织“师生互动、生生活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实现线上自主学习,使学生通过观看趣味性、实用性的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提前学习相关法律知识,通过碎片化的知识点,增加学习的兴趣。线下课堂老师讲授重难点知识,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课后辅导答疑,通过知识传授与问题引导相结合,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本课程内容丰富,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打破部门法界限,将授课内容重构成“基础知识篇、市场主体篇、市场交易篇、知识产权篇、消费保护篇、支付结算篇、劳动保障篇、纠纷解决篇”8个模块,对应11项目,共52个任务,教学结构和内容具有创新性。


本课程为河南省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团队编写的《经济法(第二版)》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1)为“十四五”河南省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本课程在2022年11月被教育部职成教司认定为社区教育“能者为师”系列特色课程

本课程教学团队有副教授4人,讲师1人,全部是“双师型教师”,平均年龄40岁,教学经验丰富,授课年限10年以上有4人。贾曼老师获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张涛老师指导学生获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法律实务赛项三等奖;李霞老师指导学生获2023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法律实务赛项一等奖,获2021年河南省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2021年河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职业教育组三等奖,获2018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系列评选活动二等奖等。

本课程不仅有来自高校的教师,还有来自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同时还有虚拟同学“小新”和大家共同学习。相信这样的教学团队,一定会给大家难忘的知识盛宴。

授课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经济法基本理论;

2.掌握市场主体创设的相关程序;

3.掌握市场交易中有关物权、合同、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和交易规则;

4.掌握工业产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容,理解并掌握票据支付的相关程序;

5.掌握经济仲裁和经济诉讼的法律规定。

(二)能力目标:

1.具有设立、运营企业和公司的基本能力;

2.具有保护财产权益和合法交易的能力、具有签订合同和审查合同的基本技能;

3.具有处理工业产权法律问题的能力;

4.具备一定的消费维权能力;

5.具备正确签发和使用票据及主张票据的权利;

6.具备运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等方式解决争端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具有分析问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

3.具有依法经营、权利维护、合法交易的意识;

4.具有尊法守法敬法的意识;

5.培养学生搜集证据,维护权益能力。

(四)思政目标:

1.引导树立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

2.注重强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

3.加强培养学法用法、尊法守法的法治意识;

4.全面提升爱岗敬业、忠实勤勉的职业精神。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在本门课程学习前,建议同学们先修《思想道德与法治》,然后再学习《经济法》,这样能够更为完整的理解知识点的内容,更好的提升技能水平和法治意识。

     


     


参考资料

1.配套教材

    “十四五”职业教育河南省规划教材《经济法》第二版,高庆新 李霞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年11月。

2.参考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