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汽车理论”课程以汽车底盘四大系统为基础,系统介绍汽车设计、汽车性能试验的基础理论知识,是车辆工程等相关汽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主要面向“汽车理论”少学时高校学生,也能够为从事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汽车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汽车理论基础知识。
“汽车理论”课程以汽车底盘四大系统为基础,系统介绍汽车设计、汽车性能试验的基础理论知识,是车辆工程等相关汽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主要面向“汽车理论”少学时高校学生,也能够为从事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汽车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汽车理论基础知识。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汽车作为一种高速高效的交通工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以及社会生活水平;认识、了解汽车的主要使用性能,是汽车相关从业人员甚至于普通大众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汽车理论课程以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为基础,以汽车底盘四大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动力学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汽车的纵向动力学性能、横向动力学性能以及垂直方向动力学性能等,主要包括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通过性等性能。
通过学习汽车理论课程,可以理解和掌握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动力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汽车性能的概念、建模、评价和计算方法,以及提高汽车主要使用性能的基本途径,培养科研思维能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本课程坚持“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原则,尽量简化复杂的计算过程,突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主要面向“汽车理论”少学时高校学生,也能够为从事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汽车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汽车理论基础。
授课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等汽车主要性能的基本概念、建模、评价和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等汽车主要性能的影响因素,能够提出改善汽车主要性能的基本途径。
2.能力目标:能够综合运用汽车动力学基本理论、汽车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讨论特定汽车的主要性能,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3.思政目标:基于汽车动力性分析,树立“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意识,培养科技强国与创新精神;基于汽车燃油经济性分析,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基于汽车制动性分析,培养交通安全与法规意识;立足课程教学内容,培养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启发科学兴趣,激发对专业的热爱。
课程大纲
汽车的动力性分析
课时目标:了解本课程的主要架构与学习内容,掌握汽车动力性概念及其三个指评价标,根据汽车行驶方向上的各种外力分析,理解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掌握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动力特性图和功率平衡图,并能够分析、计算汽车的动力性。了解电动汽车的动力性分析方法。
1.1概述
1.2汽车动力性的评价指标
1.3汽车的驱动力
1.4汽车的行驶阻力
1.5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
1.6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
1.7汽车动力特性图
1.8汽车的功率平衡
1.9电动汽车的动力性分析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分析
课时目标:掌握汽车燃油经济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能够计算给定工况下的汽车燃油经济性,分析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了解电动汽车的经济性分析方法。
2.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2.2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2.3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因素
2.4电动汽车的经济性分析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课时目标:理解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概念、选择原则,在综合考虑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要求的前提下,能够选择合适的发动机以及传动系的基本参数。
汽车的制动性分析
课时目标:掌握汽车制动性的概念及其三个评价指标,基于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能够理解附着系数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计算汽车的制动性能参数,并分析汽车的制动力分配对汽车制动性能参数的影响。
4.1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4.2汽车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
4.3附着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4.4汽车的制动效能
4.5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4.6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分析
课时目标:了解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能够基于轮胎坐标系,理解轮胎侧偏特性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了解汽车操纵稳定性线性二自由度模型的建立、求解过程,掌握稳态响应判别及其计算方法。
5.1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概述
5.2汽车轮胎的侧偏特性
5.3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
5.4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稳态响应
5.5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
5.6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
汽车的平顺性分析
课时目标:掌握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汽车平顺性的评价方法,掌握汽车单质量振动模型的振动响应分析,能够提出改进汽车平顺性的技术途径。
6.1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评价
6.2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
6.3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
6.4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
汽车的通过性分析
课时目标:掌握汽车通过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了解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
7.1汽车通过性的评价指标
7.2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1.余志生 主编,汽车理论(第6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9
2.余志生 主编,汽车理论(第5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
3.徐立友 主编,汽车理论(第3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5
注:部分素材参考余志生主编的《 汽车理论》及网络资源,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