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从陆地走向海洋时,人类创造了怎样的文明?中华文明海陆兼备,中华民族在海洋上创造了怎样的辉煌?今天,我们建设海洋强国的本土文化资源在哪里?16世纪以来,当东西方文明在太平洋上相会,各自表达出怎样的文化特性?本课程带您上下五千年、纵横东西洋,领略人类突破陆地、进入海洋之后的文明生产。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内容介绍:

我们绝大部分的知识体系来源于人类与土地的互动。当人类从陆地跨向海洋之后,新的文明体系必然产生。地球表面约70%是海域,当人类从约30%的陆地走向更加广阔的海洋时,人类创造了怎样的文明?中国既是内陆国家又是濒临太平洋的海洋大国,中华民族在海洋上创造了怎样的辉煌?今天,我们“建设海洋强国”的本土文化资源在哪里?16世纪以来,当东西方文明在太平洋上相汇合的时候,各自表达出怎样不同的文化特性?本课程将带您上下五千年、纵横东西洋,领略人类突破陆地的极限、进入海洋之后的文明生产。
本课程从海洋文明的基本概念、海洋族群的基本属性入手,对伴随着人类大规模进行海洋贸易、移民等活动而产生的文明形态与内容进行了梳理;从人类跨入海洋之后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最后,对中西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对比。由此,不仅从中华海洋文明的和平发展特征上看出中华文明的总体特色;而且,为今天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本土文化资源。


课程背景: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管辖的海域总面积大约为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现有陆地面积的1/3。然而,中国的海洋意识长期缺失。受黑格尔“中国没有海洋文明”的错误理念影响,中国学术界多数人认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但是黄河一直没有流到蔚蓝的海洋上去;我们的农业文明一直没有拥抱蔚蓝色的大海。本课程旨在修正这一观念的误区,带领学生认识、理解中华文明其海陆兼备的特性。
中国海洋文化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乃至实行全球战略的本土文化资源;是中国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依据;中国人自古以来经略海洋的历史更是构成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文化支撑。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本土文化资源,我们亟需建设本土海洋文化知识 ,重新恢复与传承我们的海洋基因。无论是从古代还是从当代对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文明的贡献来说,我们都可以说中国海洋文化是一种和平的,发展的,与人类共荣的一种文化。它也代表着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重返世界大舞台的中国本来应有的文化姿态。



授课目标

1. 知识层面 提升学生对海洋族群、特别是中国东南沿海海洋族群及其所创造的海洋文明的认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感受、理解中国海洋文明在海外传播中和平发展的特性及其在当今“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价值

2. 技能层面 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修养,引导学生从全球化的角度思考历史事件,特别是东西方文明在海洋上碰撞与交流的历程

3. 态度层面 引领学生接受多元、共享、开放、拼搏的中国传统海洋精神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苏文菁:《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