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学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土地,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当土地变为荒漠,文明也难逃倾颓。千百年来,土地荒漠化问题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腹心之患,如今,亦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环境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同土地荒漠化问题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在防沙治沙实践中谱写出了一首首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英雄赞歌,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学防治荒漠化道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在北方铸起一道举世瞩目的绿色长城,“五带一体防护体系”确保包兰穿沙铁路畅通无阻,三代人传承奋斗的塞罕坝荒原变林海,在荒漠化防治中,中国取得了诸多彪炳史册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荒漠化防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筑生态文明之基,走绿色发展之路,中国荒漠化防治进入新征程。 让我们一起走进荒漠化防治学课程,寻找防沙治沙的历史足迹,开启科技治沙的智慧之门,展望治沙致富的双赢之路。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1. 课程背景

土地荒漠化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我国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我国荒漠化、沙漠化土地面积仍然高达261.16172.12万平方公里,危害全国4亿人口,直接经济约为损失1200亿元/年。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在生态文明新时代,荒漠化防治是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高质量的荒漠化防治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挑战。

2. 课程概况

荒漠化防治学是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核心必修课。北京林业大学荒漠化防治学是一门传统课程,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关君蔚院士开设的治沙学课程。长期以来,北京林业大学四代治沙人前赴后继,呕心沥血,课程建设始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引领地位。

3. 课程内容

荒漠化防治学着重辨析土地荒漠化的概念与内涵,土地荒漠化形成机制、分布与危害,风蚀荒漠化防治的生态学和风沙物理学原理,风蚀荒漠化防治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绿洲、草(牧)场、铁(公)路等典型区域沙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体系、典型模式,盐渍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石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土地荒漠化监测与效益评价等内容。

    4. 课程特色

1)理论和实践联系密切 课程学习必须具有扎实的风沙物理学、荒漠生态学、流体力学、水文与水资源学、土壤学、地貌学、气象学、植物学等理论基础。其中,风沙物理学和荒漠生态学是课程的两大理论支柱。同时,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课程学习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躬亲实践,才能深刻学习荒漠化防治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激发创新意识,并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

2)交叉性和综合性鲜明 荒漠化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土、气、生和人等众多影响因素。课程学习必须林学、生态、土壤、气象、地理、生物、环境等多学科交叉,工作实践必须林草、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等多行业综合。

授课目标

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辨析土地荒漠化的概念与内涵,辩证认识荒漠化的形成机制、分布与危害,解析生态学和风沙物理学防沙治沙原理,提出生物和工程防沙治沙技术,总结凝练典型区域沙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体系、典型模式,研究学习盐渍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石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土地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等内容。

2)能力目标 一方面要求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完成沙区造林、沙障布设、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等技术方案;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融合发展、实践创新等、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等能力。

3)价值目标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传承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精神,引领学生培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家国情怀、专业自豪感和使命感等。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地貌学、植物学、生态学、土壤学、风沙物理学、沙漠学概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是本课程的基础课程。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丁国栋, 董智. 荒漠化防治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20.

2Ward D. (Eds.). The Biology of Deser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3)卢琦, 贾晓红. 荒漠生态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20.

4)刘拓. 中国岩溶石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