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的课程教学对象为成都理工大学在华留学生。共计32学时,2学分。本课程以中国概况、智慧与信仰、创造与交流、民俗与风情、艺术与审美五大板块为教学主题,选取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中一些有特色的内容和亮点,然后形成一个面,从而使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能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基本概况、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哲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理解中国文化内部的多样性,包括语言、习俗、节日和地域文化差异。
掌握与中国文化内容相关的词汇、句式和中国文化中常见的符号和象征的含义。
2.能力目标:
创新思辨能力:能够分析和讨论中国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理解中外文化差异,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国际传播能力:学生将学习如何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向国际社会介绍和分享中国文化。
3.价值目标:
增强文化认同感:学生将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理解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培养全球视野:学生将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全球视野,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合作。
促进尊重与包容:学生将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培养包容的态度,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与互动。
鼓励文化传播意识:学生将意识到作为文化传播者的重要性,积极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1.期末考试
闭卷考试:以试卷实际得分为准。
2.过程性考评
过程性考评包括:课堂表现、课程作业、网络学习
(1)课堂表现:出勤、听课状态、回答问题等
(2)课程作业:课堂作业、课堂展示、视频展示等
(3)网络学习:视频观看、任务单反馈、在线讨论等
成绩评定
过程性考评成绩=课堂表现成绩× 40% + 课程作业成绩× 30 % +网络学习30%
总成绩=过程性考评成绩×60 %+期末考试成绩×40 %
1. 《中国文化》,韩鉴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7。
2.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叶朗、朱良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 《中国文化史导论》. 钱穆. 商务印书馆,2001。
4.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余惠芬.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7。
5. 《中国文化概论》. 周仪.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6.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张岱年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廖华英.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8. 《中国文化概览》. 常俊跃.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 《中国文化概览》. 龙毛忠.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