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导论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课程从宏观层面讲述了“红色经典”的概念、内涵、主要内容、持续争论的相关问题,客观公正地评价“红色经典”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精选了10部代表性作品,以特殊的讲授视角与新颖的解读方式理性阐释了这些作品中蕴含的“经典”元素,并以延安木刻版画的讲述拓展“红色经典”的外延。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课程背景:“红色经典”是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现象,是中国红色文化内涵的集中投射与艺术呈现,对学生体悟红色文化内涵和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红色经典”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育、意志砥砺与精神重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成为新时代下深化高校学科建设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大学生素质教育基础的重要环节;“红色经典”从延安时期开始孕育,到20世纪50-60年代趋向繁荣。作为“红色经典”的起源地的高等院校,延安大学以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为契机,长期致力于“红色经典”的教育与研究,为课程提供了各方面支撑与保障。

课程主题:从宏观的视域系统解读“红色经典”的起源、内涵、争论的核心问题、评价问题、情爱叙事问题等,理性评价“红色经典”的几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解读“红色经典”从不同的视角对《白毛女》《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等10部“红色经典”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力求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客观深入地呈现“红色经典”的艺术质素;从多元视角拓展“红色经典”内涵,课程最后增加了延安木刻版画的相关内容,以延安木刻版画为重点拓展“红色经典”的外延,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课程目标:增进学生对“红色经典”的理解,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红色经典”的缘起、概念、经典性、真实性、文本内涵等基本问题,从整体上把握红色经典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脉络,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学解读能力与理性思考能力,通过系统的红色经典学习,一方面让学生从宏观视域了解红色经典知识体系,对红色经典作历史的、理性的评判,提升学生理性批判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入到红色经典作品内部,感知红色经典艺术魅力,提升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坚定学生对弘扬红色文化的自觉性与使命感,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在鲜活的文学作品中感悟红色文化魅力,自觉接受革命精神教育,坚定学生思想意志和道路自信。

课程特色:课程兼顾理论探讨与文本细读,即从宏观层面进行理论问题系统阐释,深化学生对“红色经典的理论认知,又从微观层面进行文本细读,提升学生对“红色经典”的审美感悟。课程兼顾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即培养学生的文学认知、文学审美能力,更通过对“红色经典”精神内涵的挖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授课目标

1.增进学生对“红色经典”的理解,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红色经典”的缘起、概念、经典性、真实性、文本内涵等基本问题,从整体上把握红色经典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脉络,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提升学生的文学解读能力与理性思考能力,通过系统的红色经典学习,一方面让学生从宏观视域了解红色经典知识体系,对红色经典作历史的、理性的评判,提升学生理性批判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入到红色经典作品内部,感知红色经典艺术魅力,提升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3.坚定学生对弘扬红色文化的自觉性与使命感,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在鲜活的文学作品中感悟红色文化魅力,自觉接受革命精神教育,坚定学生思想意志和道路自信。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1.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作家、作品有基本的了解。

        2.课程学习之前阅读“红色经典”代表作品。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惠雁冰、马海娟、申朝晖、侯业智:《红色经典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常见问题

Q :  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提出并得到回答

A :  请联系本课程助教,也可在讨论区分区提出问题,助教回帖。

B :    助教邮箱:2827501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