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性质:《国际金融学》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研究国家或地区之间货币联系、信用活动及其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应用性经济科学,集理论性、实践性、广泛性、综合性、前沿性和时效性于一体,在国际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学》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课程内容:本课程将国际金融的核心教学内容凝练为以国际金融基础知识、国际金融理论、国际金融实务、国际金融制度与政策四大板块为主的46个知识点,从国际金融基础知识(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决定与变动理论、国际储备管理理论、国际金融危机理论)、国际金融实务(外汇交易、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制度与政策(汇率制度、外汇管制、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方面进行本课程的教学(详情见教学大纲)。
学习考核:课程考核由每周课程作业与单元测验,课程讨论和期末考试构成,具体分值要求见表1。
表1《国际金融学》课程考核分配
总评成绩 | 作业成绩 | 单元测验 | 课程讨论 | 期末考试 |
100分 | 30% | 20% | 10% | 40% |
课程证书:本课程学习合格者均可获得《国际金融学》课程结课证书,证书分为优秀证书和合格证书两类,具体要求简表2。
表2 《国际金融学》证书类型及要求
证书类型 | 优秀证书 | 合格证书 |
分数要求 | 总评成绩:85-100分 | 总评成绩:60-84分 |
教学团队:《国际金融学》课程主讲教师共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硕士4人,博士1人,硕士生导师2人,是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
教学方法:以主讲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情景模拟、现场访谈、案例及纪录片展示等方法,力求高效直接的解读《国际金融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授课对象:本课程适用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二、三年级本科生,金融专业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对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的社会学习者。
授课目标:通过对《国际金融学》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讲解与学习,使学习者掌握国际金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规避国际金融风险、从事国际金融管理的实务操作方法,掌握观察、剖析发生在国际金融领域中重大事件本质的分析方法。
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先修课程基础上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著作:
1.陈雨露.国际金融(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1).
2.张礼卿.国际金融(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
3.杨胜刚、姚小义.国际金融(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5).
4.迈克尔·梅尔文、斯蒂芬·C·诺尔宾.《国际货币与金融》(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
5保罗·R·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5).
6.IMF.《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7.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历年.
期刊:《世界经济》、《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国际经济评论》、《中国外汇管理》。
报纸:《金融时报》、《金融时报》、《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
网站:www.safe.gov.cn、www.caijing.com 、 www.ft.com , www.project-syndica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