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诗人之一。
一千多年的历史尘沙,湮灭了无数显赫辉煌。王侯贵族,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却埋没不了杜甫的绝代风华。
这位贫寒一生、辗转兵燹、几乎成为饿殍的诗人因为什么原因被后人推到“诗圣”的顶峰?
他的魅力何在?他留给今天的是什么?
“致君尧舜上”与“穷年忧黎元”矛盾吗?“醉里眉攒万国愁”的杜甫和“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的杜甫是一个人吗?
杜甫,有讨论不尽的话题;杜甫,是一部读不完的书。
本课程不仰望,不拔高,不繁琐考据,不过度阐释,不遽下断语,试与同好一起穿越千年,走进唐代,走近杜甫,了解这个人,细读他的诗。
本课程所读的杜诗,绝非“一饭未尝忘君”的忠孝之作、教化之诗,此中有石壕村里的眼泪,有浣花溪畔的欢笑,忧喜悲欣,都是人间歌哭。我们将要亲近的是一个仁爱、敏感、温情的杜甫,至性真情,高贵,美好,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圣人”标签。
本课程的学习路径是细读、走近、感悟。即细读杜诗代表性作品;由读杜而走近杜甫,了解血肉丰满的诗人、他的时代和他“苦难辉煌”之作的形成历程;感受文学的温度和力量,领悟灵魂的高华与丰美,涓滴汲取杜诗中高贵的人文精神,丰富我们的生命底色。
自上网运行以来,本课程得到广大学习者的热情支持与鼓励,在“首届中国大学慕课精彩100”活动中获评“最美慕课”一等奖。
本学期是本课程的第十四轮运行,教学内容共八周,每周一推出新课。授课完成后的三周为复习考试周。我们将一如既往认真建设、运行课程,以报答众多学友的厚爱。
1、以诗歌为蓝本、诗人个人经历为注解,了解有血有肉、有情有趣、丰富立体的杜甫,逐步领悟杜诗丰厚的人文内容;
2、通过文本细读,由学习杜诗开始,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
3、传承杜诗的人文精神,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
具备相当于高中水准的语文阅读能力,热爱中国古典诗歌。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版。
《读杜心解》,【清】浦起龙著,中华书局版。
《杜诗镜铨》,【清】杨伦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杜甫全集校注》,萧涤非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杜甫集校注》,谢思炜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杜甫诗选》,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杜甫传》,冯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杜甫评传》(上)(中)(下),陈贻焮著,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1、杜甫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诗人,既熟悉,则多成见。进入课程时,请先抛开我们可能已知的标签,比如“忧国忧民”、“忠君爱国”、“诗中圣哲”、“穷愁潦倒”、“忧患一生”甚至“杜甫的局限”、“杜甫的庸俗”等等,不概念化、平面化,不遽下断语,潜心细读杜诗,了解杜甫的时代、经历,换位思考,试着读出一个人间的杜甫、立体的杜甫。
2、自宋迄今,杜甫研究汗牛充栋,杜诗解读众说纷纭。这些是本课程的学术背景,但非课内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程不是杜甫研究专题,也非纯粹的杜诗赏析,我们尝试融贯诗与人、会通古与今的阅读方法,不求面面俱到,只作导读、启迪,希望能诱发兴趣,与众同好在细读杜诗的过程中得到更多感悟,获取精神养分。进入课程的朋友望多读、多思、多讨论,切磋琢磨,共同提高。
3、在校内实体课堂,本课程曾为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系列课程之一,因而于巴山蜀水与杜甫、杜诗的关联有较多阐述,也希望学习者通过读杜对中华文化中这一奇崛亮丽、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