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本课程历史悠久,先后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较厚重的油气地质学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课程体系以油气藏为核心,结构由三大板块组成:油气藏的构成因素、形成机理及赋存规律。教学资源丰富多样,自主研发动画50余个,助力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的学习。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是西北大学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伴随我国最早的石油地质专业(1950年招生),已在西北大学开设近70年,历史积淀深厚,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多次被评为学校的传统名牌课程,2007年入选陕西省精品课程,2010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厚重的油气地质学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激发其创新能力。课程重点在于油气藏的构成要素、形成机理和地下油气的赋存规律。

      课程定位:打好基础、向前覆盖、向后延伸。“打好基础”,是指该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最基本课程;“向前覆盖”,是指尽可能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课程,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联系及应用;“向后延伸”,是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油气地质学的兴趣,奠定其基本专业素质和一定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为准备。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结构上共分三个大的板块,即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流体、储层和盖层、圈闭的组成),其次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油气的生成、运移、成藏和破坏过程),最后总结不同层次的油气赋存规律。

以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及天然气地质)专业为例,本课程的教学课时72学时,其中授课60学时,实习、实验12学时,包括安排8次课堂实习和3次实验课。

按照国家精品开放课的建设要求,对现有课程进行了系统、整体改造和转型升级:

(1)教学资源的补充、收集和重新整合,包括:课堂讨论、随堂测验、关键外文资料导读等。

(2)根据油气地质学发展新趋势,完善了教学大纲和教学框架,充实、更新了教学内容。

(3)依托“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从生动、鲜活的科研实例内教给学生分析油气地质问题的思维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石油地质问题的能力。

(4)教学手段更趋多样。用于授课的电子教案几乎每年都在更新,建立了丰度的教学图库和动画演示,完成了所有知识点的教学视频,针对课程中的难点问题,自主开发了50多个动画视频,丰富了教学信息量。坚持课堂提问和自由讨论。

(5)更加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通过虚拟实验中心,完成相关实习与实验课,以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分析、讨论的能力。

(6)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了更加适于在线学习和交流的课程体系。

授课目标

本课程利用大量准确、生动、活泼的三维动画,能够使学生轻松学习和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结合油气勘探实例,分析和总结对地下油气的赋存条件和赋存规律。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具备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及沉积学等理论知识。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王震亮主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多媒体电子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柳广弟主编.石油地质学(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8

3、蒋有录,查明主编.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6

4、Richard C. Selley, Elements of Petroleum Geology (3r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