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是研究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学科,是语言学和文化学的交叉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是面向全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语言与文化的对应关系、语言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等问题有所了解,并初步懂得怎样通过语言研究文化、怎样通过文化研究语言。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语言的运用,并提高分析语言现象、有理有据地解释语言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深度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语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语言观,了解和具备语言文化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初步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语言学习与研究奠定基础。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具备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基础知识。
陈保亚:《语言文化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陈垣:《史举例讳》,中华书局,2012年。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年。
邓晓华:《人类文化语言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
高长江:《文化语言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商务印书馆,2010年。
胡奇光:《中国文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黄高飞:《汉字中国:汉字与民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
吉常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商务印书馆,1997年。
李玲璞、臧克和、刘志基:《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科学出版社,2000年。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年。
宁业高、宁耘:《中国姓名文化》,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
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
秦晓华:《汉字中国:汉字与书法艺术》,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
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华书局,2014年。
完颜绍元.《中国姓名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2011年。
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
张维鼎:《语言文化纵论》,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年。
赵定烽、赵理超:《汉字文化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
郑宝倩:《华夏人名与华夏文化》,语文出版社,1991年。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