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与两门实践课程《化学课堂技能训练》及《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技能训练》共同构成化学专业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和获得教师资格证的专业 必修主干课程。
通过该课程学习,师范生将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确立新的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掌握化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化学教学的基本技能,获得从事化学教学工作和进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成为基础教育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学团队形成了该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做到了:
(1) 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该课程性质要求教学要牢牢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到针对实际问题展开教学与研讨,突出情感式参与、体验式研讨、案例式示范。
(2) 在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应该不再进行传统知识的讲授,理论讲解运用微课网上完成,课堂上主要围绕具体目标、任务和问题开展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型教学,积极构建“传统教育+在线环境”的混合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
(3)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mooc平台强大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加强过程性跟踪与指导,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
(4)重视课后各种反思,加强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提倡撰写反思材料,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教学对话。
该课程2019年获批江西省高校育人共享计划项目,2022年获批江西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获江西省高校第二届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正高组)。
课程定位遵从学校培养社会中坚骨干人才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成为胜任中学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骨干教师。
知识目标:理解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及逻辑关系;清楚化学与化学教育发展历程及新进展;理解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熟悉中学化学教与学理论。
能力目标:能说明教科书编制依据与内容体系,并作出合理教学分析;能自觉运用现代化学教学理念和技术指导教学实践,发展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创新教学等高阶能力。
价值观目标:意识到开展“素养为本”教学的重要意义,增强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自觉性;意识到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性,了解现代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结构和专业化过程,并在实践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教材类
1.编著(主讲教材之一):姜建文《化学教学论与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
购买网址:http://search.jd.com/Search?keyword=%E5%8C%96%E5%AD%A6%E6%95%99%E5%AD%A6%E8%AE%BA%E4%B8%8E%E6%A1%88%E4%BE%8B&enc=utf-8&wq=%E5%8C%96%E5%AD%A6%E6%95%99%E5%AD%A6%E8%AE%BA%E4%B8%8E%E6%A1%88%E4%BE%8B&pvid=15286e5425ea4404bf593b9bd21454e4
2.参编(主讲教材之一): 王后雄《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1次印刷)
其它参考教材:
1.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5次印刷)
2.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2次印刷)
3.胡志刚《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科学出版社2014(第1次印刷)
4.郑长龙《化学实验课程与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5次印刷)
5.王后雄《新理念化学教学技能训练》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3次印刷)
等等。
期刊类
《课程·教材·教法》、《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等。
1.学习上的问题可在规定的讨论区与老师同学探讨。
2.尊重老师与同学,不发表不文明文字,不在平台内发布非法、违禁信息。
3.本课程关于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解读观点为一家之言,可视为抛砖引玉式的启发。
4.课程如被兄弟院校、陌生学员认真学习,这是对本课程的高度肯定,我们团队会深深感动。所以,课程团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感兴趣的同仁能去推广使用此课,推动更多的教师、师范生以及社会学习者能掌握校本课程知识技能,好平台、好课程因为分享而更有价值。
5.本课程课件、视频等相关资料归课程团队所有,但部分图片、视频来自网络,为教学所需在此借鉴。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