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生态格局日新月异,广东省融合新闻教学团队经过长期积累,充分调研,推出国内第一门融合新闻MOOC《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课程聚焦网页新闻、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H5新闻、VR新闻、动画新闻、算法新闻、新闻游戏、移动直播等融合新闻形态,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融合新闻生态,掌握融合新闻的策划理念、叙事语言和制作方法。
面对未来全媒体生态格局,新闻生产方式需要创新,新闻形态、新闻语言也需要创新。如果说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两把刷子”,那我们坚定地认为,“一把刷子”是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即对社会疼痛的职业敏感以及对社会问题的专业理解,“另一把刷子”就是融合新闻表达能力,即通过融合新闻的表达形式,实现新闻议题的策划和表达。
新兴媒介技术不断涌现,深刻地改写了媒介表达的形态、语态、生态。
常言道,站在风口上,必须飞起来。
一、我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面对未来传媒变局,新闻工作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答案必然是融合新闻实务能力。2018年12月,教育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2.0计划”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全媒化新闻生产能力。全媒体新闻素养的核心是什么,答案是融合新闻实务能力,也就是掌握融合新闻的策划、生产、制作、发布、运营能力。2018年1月,教育部最新发布的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国标)将《融合新闻学》课程列入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目录的专业基础课。
无论你是立志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还是怀揣学术梦想从事新媒体研究,“融合新闻”都一门需要正面回应的“必修课”。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掌握全媒体时代的融合新闻实践能力,还有助于我们理解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文本形态(融合新闻)及其媒介融合生态。
二、这门课的主题是关于什么?
本课程旨在全景式呈现融合新闻的基本理念、叙事语言和实践操作方法。通过讲述15个知识专题,深度解析200个国内外经典案例,本课程的知识模块有三:第一是媒体融合的相关知识;第二是融合新闻的基本内涵,包括融合新闻思维、策划、叙事、语言等;第三是具体的融合新闻形式及其实践操作,重点讲述网页图文报道、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H5新闻、VR新闻、动画新闻、算法新闻、新闻游戏、移动直播、新媒体音频等具体的融合新闻的知识地图和实践操作。
课程共包含15个知识专题:
课程导读
三、学习这门课可以获得什么?
本课程旨在全景式呈现融合新闻的基本理念、叙事语言和实践操作方法。通过学习本课程的15个知识专题,解析200个国内外经典案例,学习者的主要收获有四:
1. 认识媒体融合生态。掌握全媒体新闻的生产方式,认知媒体融合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
2. 培养融合新闻思维。掌握不同新闻形式的渠道特点和优势,实现多种媒介渠道“协同作战”。
3. 理解融合新闻原理。掌握融合新闻思维、融合新闻策划、融合新闻叙事等相关知识构成。
4. 开展融合新闻实践。掌握不同融合新闻形式(如网页新闻、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H5新闻、VR新闻、动画新闻、算法新闻、新闻游戏、移动直播)的渠道特点和表现语言,能够在融合新闻思维指导下开展全媒化新闻实践。
四、这门课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1. 团队优势:暨南大学融合新闻教学团队在国内较早开展融合新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8年入选广东省教学团队,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实践性。
2. 建设基础:MOOC得到专家肯定,获批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3. 授课特点:团队课堂教学能力突出,团队教师均获得各级教学竞赛一二等奖,其中刘涛教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谷虹独立主讲的MOOC《数字营销:走进智慧的品牌》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本课程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无需特别专业的前驱知识。对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或者新闻工作者,都可以直接选课学习。
刘涛:《融合新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1. 如何进行线上交流?
为方便线上交流,选课学员请加入QQ群里:2021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群号831260560,入群密码2021(如果提示密码错误,可能是申请入群人数太多导致的,建议稍后再试,或者在电脑登陆QQ加入)。
课程负责人新浪微博:@暨大刘涛
课程官方微信公众号:暨者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见课程公告栏)
2. 有无其他配套MOOC推荐?
本课程主要关注新媒体实务,学习者如果对新媒体理论与文化感兴趣,可以关注课程负责人刘涛主讲的另一门中国大学MOOC《新媒体文化十二讲》,网址: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JNU-1206589806
3. 我是大学老师,如何使用《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资源?
如果你是大学老师,担任《网络新闻》《融合新闻学》《新媒体新闻》《融合新闻制作》《新媒体实务》等课程的任课老师,希望使用《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学习资源,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开展SPOC教学,我们非常乐意大家使用我们的资源。我们也可以为大家开通慕课堂,班级学生加入单独课题,了解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
所有拟采用本课程作为混合式课程线上资源的老师,务必微博私信或QQ群私信联系课程负责人刘涛,我们有相关的视频资源、习题资源、论文资源等共享,同时提供SPOC教学的相关技术指导。如果不采用SPOC教学,仅仅是鼓励学生学习本课程MOOC,需要提供MOOC成绩(如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话,可以为您开通慕课堂,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包括选课学生的学习记录和成绩(可以考虑将MOOC成绩用作课程平时成绩)。
注:如果你以后计划申请国家或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一般需要采用SPOC教学,也就是利用网上现成的优质MOOC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得线上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线下教学一般占学期总课时的50%-80%。
4. 如何看到课程的完整目录框架?
由于系统设置原因,目前微信端不支持目录显示,学习者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观看完整的章节目录框架:一是通过电脑网页浏览,二是通过中国大学慕课APP浏览。
5.慕课是否提供PPT和参考文献?
本课程提供12讲所有内容的PPT,学员可以在线或下载自主学习。由于每一讲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知识专题,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研究领域,因此我们为每一讲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PPT上注明了参考文献的详细列表。每一讲的参考文献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基础阅读文献,我们精选3-5篇相关论文,第二类是扩展阅读文献,主要是提供该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1本。如果大家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可以深入研读,当然我们也会在讨论区提供一些高级阅读文献。
6. 讨论区怎么用?是不是我只要在讨论区发帖就可以得分呢?
平台讨论区分为“老师答疑区”“课堂交流区”和“综合讨论区”。
(1)老师答疑区:发表关于作业、测试、课件内容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回答的疑问,答疑区提问不能匿名提问,需要实名提问。提问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能空泛,一般来说,首先阐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然后提问,这样便于老师按照你的逻辑和思路进行有针对性回答;
(2)课堂交流区:每一讲都有相关的讨论话题,基本上是一些媒介文化现象分析,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观点。
(3)综合讨论区:发表任何想与大家分享的经验及想法!关于本课程、学习、工作、生活等一般性话题。
只有参与“课堂交流区”的讨论才会列入最终成绩,每一讲发帖或回帖1条,即可拿到满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根据学生在“课堂交流区”的发(回)贴数量与质量,期末成绩可以加分5-10分。
特别注意:所讨论的内容要尽量与课程学习有关,尊重老师与同学,与人为善。不发表暴力、违法、违禁内容。
7. 其他有关视频发布、直播时间安排等课程学习相关问题,详见课程公告。
注:本课程全部图片、视频均用于教学活动,无商业用途,如有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