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文化抉择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欢迎搭乘本次时光列车,本次旅程将带你穿越千年,领略华夏文明在盛夏时光中的枝繁叶茂与源远流长。如果你深刻体会了中华文明在近代中国时代困境中的落寞与孤寂,以及马克思主义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带来的希冀与曙光,那么,你就能更好地理解,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是为何以及如何重新迎来了文化自信的春天。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依托,是该课程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历史轨迹、理论渊源、实践探索以及当代启示的逻辑思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放置在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从中找出后五四时代文化建设的独特使命,并在深度解读文化自信重新生成的理论渊源的基础上,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自信重建的具体路径。本课程意在引导学习者思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使学习者对近代中国文化自信养成的理论渊源和构建路径有全面的认知,并能够古为今用,正确处理好文化的一元与多维、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问题。

授课目标

  总体目标: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有更加准确、全面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分析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能力有更加切实的帮助。

  知识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理解并掌握近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嬗变过程,理解马克思主义对近代中国文化自信重建的理论渊源和构建路径,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独特的文化建设内涵和建设使命,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自信重建的现代启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力。

  能力目标:树立历史观点、世界视野、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增强分析、研判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的一元性和多样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关系。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本课程为通识类课程,只需对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一定了解即可。

参考资料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2.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

3.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2.

4.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关系演变的反思与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6.

5.蒋桂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0.

常见问题

1. 本学期设有单元测验、作业、课程讨论,其中单元测验占比20%,作业占比20%,课程讨论占比20%,结课考试占40%。综合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85分及以上为优秀。

2. 单元测验和作业,建议大家学完一章做一章,以免错过而影响成绩。

3. 请确保参与课程讨论的数量和质量:满分标准是在“课程讨论区”中回复的数量达到24个(可以通过跟帖或互评等方式实现)。

4. 请把昵称修改为“学校+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并在“个人中心”绑定常用邮箱以便及时收到课程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