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学习
楚辞鉴赏与诵读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楚辞被誉为文学长河里的“长江”,与《诗经》并称“诗骚”。楚辞开创者屈原被尊为“中华诗祖”,他的诗歌被誉为“世界文明瑰宝”。 课程结合楚音韵、楚音乐、楚民俗、楚书艺、楚故事等,逐一鉴赏与诵读《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大招》等楚辞经典作品,汇聚吟诵、弹唱、乐舞、文创、实地探访等审美体验方式,以充分发掘成熟于人类文化“轴心时代”的楚辞的思想艺术魅力,促进学习者深入认识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及其所开创的楚辞诗体,激活学习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激发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楚辞艺术的灵感,涵育其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促进楚辞传播。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屈原作品作为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作“群落”,保持和发展了远古绚烂鲜明的中华文化,将个体的人格情操和纷呈的神话世界、多维的历史世界、蓬勃的现实世界融合为一体,开创了中国自传体叙事抒情诗的典范。同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屈原其人影响源远流长,呈现出了三种历史形态:诗人屈原、文化名人屈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符码屈原;屈原作品被誉为“源头活水”、“世界文明瑰宝”。


    屈原作品亦是中国早期爱国主义诗作的典范。“魂乎徕归,国家为只。”(《大招》)“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九章·橘颂》)“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离骚》)“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国殇》)对楚国将士大无畏精神的赞美中寄托着屈原满腔为国献身的激情,屈原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置身“美政”理想和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


   屈原作品还是长江古文化的珍贵文献。长江流域是屈原精神及楚辞艺术的核心生成地,是长江古文化遗产的源流地,做好楚辞的口传文献、历史文献及域外文献的整理、研究与教学工作,对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升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我们知道,楚国文献至少遭遇了两次秦火:一次是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火烧郢都,一次是公元前213年前后秦始皇焚毁六国“史记”。但,屈原作品却幸免于难,这主要得益于楚人争相口头或书面传教:“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楚辞章句叙》)诵读楚辞传统今天仍需代代承续,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这门课的主题是关于什么?


   课程以屈原的楚辞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大招》为主线,重点阐发其中所蕴含的屈原心忧天下、廉贞自律、敢为人先的家国情怀,及屈原提出的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的美政理想,涵养锻造新时代坚定理想、爱国爱家、创新发展、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习这门课可以获得什么?

     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及其所开创的楚辞诗体,激活学习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激发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楚辞艺术的灵感,涵育其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有助于促进学习者自身有效知识素养和能力框架的构建,正如《沧浪诗话》所言:“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学习楚辞乃讽咏之基础和本源,有助于修身治学,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文化创业创新能力。同时,为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的楚辞文化“图谱”。 “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文心雕龙 辨骚》)屈原作品会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有所收获。


    这门课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课程忠实于作品文本而不拘泥于文本。活化楚辞诵读与鉴赏,再现骚体诗赋创作艺术, 呈现《离骚》《涉江》汉简和历代楚辞图绘,实地采录汨罗江畔民间楚辞吟诵,结合楚音韵、楚音乐、楚民俗、楚书艺、楚故事等,多学科、多维度阐述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人格魅力及楚辞的文化意蕴。正本清源,守正创新,采酿百花而成蜜,让古老的“楚辞”既保持原汁原味又充满创新活力,吸引学习者去“品尝”。

    课程聚焦于学习者的兴趣和潜能。通过MOOC平台交互功能、讲解吟诵的音视频、章节测验、单元作业、课堂交流区等,将极具学术性的知识课程转变为知识教育与兴趣、素养、人格、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文化素质课程,展示了新文科实践探索的成果。

    课程注重吸纳最新楚辞研究成果。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吸纳了龚红林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5FZW005、21BZW006)、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编号17A090)、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地项目(编号17JD038)、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编号19JP006)、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10144)等科研教学成果。



    

   

  


授课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楚辞的文体特征、文化特征、历史地位与影响;理解屈原二十五篇楚辞作品的思想情志、结构章法和艺术手法;了解《离骚》《九歌》《天问》《九章》 等代表性楚辞作品的鉴赏与诵读门径;理解楚辞作为文学源头的地位及其当代价值,理解楚辞蕴含的民族精神气质和丰富文化内涵。

2.素养目标:提高人文素养;强化跨学科“双创”素养。

3.能力目标:基本掌握楚辞吟诵和骚体诗赋创作技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才智和实践能力;激活发现真善美的能力、艺术鉴赏与创作能力、学科资料查询能力、协同创新创业能力。

4.思政目标:培育廉贞自律、举贤授能的纯粹人格,激活敢为人先、九死不悔的求索精神,涵育心忧天下、情怀故土的家国情怀,增强把我国文化发扬光大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中国古代文学基本常识、中国历史地理基本常识等。

参考资料

推荐阅读书目:

1.姜亮夫        《楚辞通故》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褚斌杰编      《诗经与楚辞》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崔富章总主编   《楚辞学文库》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

4.周秉高        《楚辞解析》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5.周建忠        《楚辞讲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6.黄灵庚       《楚辞文献丛刊》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4年

7.徐志啸       《日本楚辞研究论纲》  学苑出版2014年

8.林家骊 译注    《楚辞》            中华书局 2015年

9.王承略 校释    《离骚全图》        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年

10.汤炳正著  汤序波 汤文瑞 整理 《楚辞讲座》         北京出版社 2017年

11.李明 龚红林主编           《屈原文化研究丛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

12.徐毅 贾捷 陈慧 编纂       《韩国古代楚辞资料汇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13.方铭        《楚辞全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

14.陈亮        《欧美楚辞学论纲》        中华书局2020年

15.王伟 辑录    《历代散见<楚辞>资料辑录》 中华书局2020年

16.罗建新      《历代楚辞图像文献研究》  中华书局 2021年

17.龚红林     《屈原精神传承接受史论》  中华书局2021年

18.唐磊 龚红林 黄嘉慧 点校《寄梦堂屈子离骚论文 待学楼重编楚辞 》 湖南大学出版社2023年

19.[韩]张闰洙主编 金海锦 龚红林 译《屈原·楚辞在韩国的受容现象考索与研究》 

     湖南大学出版社2023年

20.龚红林 何轩 编纂   《衣被词人非一代: 屈原文学文献四种汇纂》 湖南大学出版社2023年

21. 龚红林          《屈原与中外文化交流》,《文艺报 》理论与争鸣 2013.6.14

22.龚红林 何轩      《屈原精神对中国作家的心灵铸造》, 《文艺报 》理论与争鸣 20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