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金融学课程是经济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金融学类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系统掌握基本的货币金融理论,了解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的活动规律,深刻理解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金融决策能力,理解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1.课程定位

金融学课程是经济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金融学类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等,本课程的目标是使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系统掌握货币、金融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的活动规律和职能,深刻理解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金融实践能力、金融决策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做出贡献,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内容、结构和课时安排

金融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可以归纳为四大知识模块,分别为“金融范畴”、“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货币创造”、“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

金融学课程共51课时,具体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

模块一:金融范畴16课时,占总课时的31%

金融范畴模块主要解释“金融”这一基本范畴,让学生对本课程的研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5课时)。本章向学生解释金融的“金”字,即金融问题的研究对象——货币。主要介绍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发展过程、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等。

第二章: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3课时)。本章把货币的职能扩展到一个国家之外,在更宽广的视野下介绍货币这一研究对象。主要介绍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外汇与汇率的基本知识、汇率的决定理论、汇率的作用、汇率制度等内容。

第三章:信用与信用形式(3课时)。本章向学生解释金融的“融”字,即借贷。具体包括: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主要的信用形式等。

第四章:利息及其决定(4课时)。利息是金融活动的基本特征,没有利息的借贷不是金融活动。本章主要介绍利息的本质、利率的种类、利息的计算、利率的决定理论、利率的作用、利率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等。

第五章:金融范畴的形成(1课时)。对上述知识进行总结,可以得到金融范畴的基本概括,让学生对“金融”有深刻的理解。

模块二: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17课时,占总课时的33%

这一模块让学生了解当前的金融机构体系,了解间接金融机构和直接融资市场的活动内容和基本规律,掌握投融资的基本知识。具体内容包括:

第六章:金融中介体系(2课时)。本章概括地介绍我国以及西方国家金融中介体系的构成,以及各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内容。

第七章:商业银行(4课时)。本章介绍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机构——商业银行,包括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存款保险、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内容。

第八章:中央银行(3课时)。本章介绍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等内容。

第九章:金融市场(5课时)。本章介绍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主要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基本情况、衍生金融市场等内容。

第十章:资产组合理论(3课时)。本章介绍资产组合、证券价值评估模型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模块三:信用货币创造4课时,占总课时的8%

这一模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货币创造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是通过它们的具体业务来完成的,而货币供给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了解现代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对理解宏观金融理论、理解金融政策有重要意义。

第十一章:现代货币创造机制(4课时)。本章主要介绍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原理、中央银行在货币创造中的作用等内容。

模块四: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14课时,占总课时的31%

本模块介绍宏观金融理论,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能正确理解国家制定的金融政策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本模块的具体内容为:

第十二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5课时)。本章介绍主要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货币供求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关系。

第十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5课时)。本章介绍通货膨胀的度量、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效应、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通货紧缩的效应等。

第十四章:货币政策(4课时)。本章介绍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等内容。

3.教学特点

       作为基础课程,让学生深刻理解有关金融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是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所以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教学实验等不同方法。

在课堂讲授中,本课程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找出重点、难点,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知识的逻辑关系,答疑解惑,扩展、深化知识。

开展课程讨论。根据教学进度与教学课时设置6次的专题讨论,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课上布置讨论内容后,学生课后查资料,然后在网络课堂的讨论板发表意见。通过课程网络课堂的讨论平台,学生们可以充分发言。
    案例教学。本课程开发了案例库,而且不断更新,以案例辅助课堂讲解,把枯燥的知识融入到现实案例中。通过案例强化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结合力度,努力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紧张的情况下,本课程在课外时间,利用学校的金融专业实验室,带领学生进行外汇交易实验和银行国际业务实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充分利用互联网。包括校园网上的期刊数据库及国内外知名的财经网站让学生了解当前的金融研究前沿和实践。常用的有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银监会网站、网易财经频道等等。

在成绩考核中,本课程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考核,增加了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并规定了平时成绩的给定标准。在考试考核中,本课程注重对主观性内容的考核,大幅度减少了客观性内容的考核。把考试内容由传统的侧重对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甚至死记硬背,转变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授课目标

本课程总体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或技能; 本课程系统讲述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运行规律和基本研究方法,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应该了解和掌握现代货币金融基本范畴,清楚我国及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微积分、基础会计学

参考资料

(一)指定教材:《金融学》(精编)(货币银行学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编:黄达,2014年第三版

 

(二)参考资料目录:

1.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

2.黄达:《金融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3.黄达:《金融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

4.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5月第四版

5.艾洪德、范立夫:《货币银行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戴国强:《货币银行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彼得 S 罗斯:《货币与资本市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康书生等:《货币银行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9.郑道平等:《货币银行学原理》(第五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0.曹龙骐:《金融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1.张亦春等:《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

12.凌江怀:《金融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13.孙森,翟淑萍:《信用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2

14.张强、乔海曙:《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5.钱水土:《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3

16.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发展》,浦寿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7.李成:《金融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8.韩韵琴:《金融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9.兹维博迪、罗伯特∙C∙默顿:《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0.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1.陈学彬:《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2.安德瑞·史莱佛:《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3.邬瑜骏:《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4.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5.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发展》,浦寿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6.菲利普·乔瑞:《VAR:风险价值》,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27.李健,《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8.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9.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0.杨家才、杨再平:《解读贷款新规》,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1.吴念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2.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公共基础》,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3.郭丽虹、王安兴:《公司金融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4.雷良海:《公司金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5.李忠民:《公司金融学》,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6.易纲:《货币银行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7.闻岳春、严谷军:《西方金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6

38.周延军:《西方金融理论》,北京,中信出版社,1992

39.王广谦、李健:《当代西方金融理论》,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

40.刘絜敖:《国外货币金融学说》,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41.伍海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2.胡海欧:《当代货币金融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3.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4.杨蕙馨、郑清芬:《国际金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45.闫屹、杨丽:《国际金融》,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6.叶蜀君:《国际金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7.胡日东、赵林海:《新编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8.钱荣堃、陈平、马君潞:《国际金融》,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49.宿玉海:《国际金融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0.赫国盛、杨哲英、关宇:《新编国际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1.郑甘澍:《国际金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2.杜佳:《国际金融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3.沈国兵:《国际金融》,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4.兹维博迪、罗伯特∙C∙默顿:《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5.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56.吴晓求:《证券投资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7.博迪、莫顿:《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8.张维:《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9.邬瑜骏:《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0.易纲:《货币银行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1.茆训诚:《金融学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62.董金玲:《金融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2

63.王广谦:《中央银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4.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献汇编》,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65.蒋先玲:《货币金融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66.王常柏等:《金融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

67.王重润:《公司金融》,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8

68.张亦春等:《金融市场学》(第四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69.周升业:《金融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70.代鹏:《金融市场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