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学习
材料制备与加工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材料制备与加工的基本原理,涵盖了各类材料制备加工的特性,形成了包括材料的制取与合成、材料的成形与加工、材料的改性与表面加工以及材料的复合四大类的基本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制备加工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基本问题的能力。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1) 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是材料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材料制备与加工》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四年制本科生必修(其他专业可选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从材料一级学科的教学出发,内容涉及到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制备、加工技术原理、基础理论、工艺和方法。

(2)  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金属,陶瓷和高分子材料在原料、制备、加工、结构、性能等方面都有较大区别。同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大量增加,导致新材料的制备及其加工技术飞速发展。先进的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之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涵盖知识点多,因此教学内容多,难度大。

(3)  适合MOOC教学

本课程受众广,课程内容既是材料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专业课,同时课程内容也和适合机械、环境、化工等各个与材料学科相关的同学选读。同时,课程开发团队长期从事种材料制备与加工的教学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教学与实践经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4)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课程教学,获得较广泛的材料合成与加工工程的基础知识,掌握材料制备和加工过程的基本科学原理、技能和研究方法;能够根据材料的性能、结构与应用的要求,设计和制定材料制备加工工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基本问题的能力,全面掌握原理和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方面: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掌握新型陶瓷材料基础知识方面,能够应用专业知识从事科技创新、以及将专业知识商业化的能力,时培养学生专业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素质方面: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材料制备加工新技术,提高学生科研创新素养、培养科研创新思维,同时在解决材料生产与加工问题的同时,能够考虑社会、经济、安全、环境等因素。

(5)  设计原则

以应用引导材料设计的原则:主要针对材料的制备与加工,以其主要应用领域需求为引导,逐步深入至其原料、组成、工艺等各材料科学环节教学。

以材料四要素为教学逻辑的原则:主要就新型材料的原料组成,制备、加工与性能材料科学四要素为专业逻辑链条展开教学内容。

以横纵向对比为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通过不同类别材料之间的横向对比,和同种功能材料制备历史发展的纵向对比,掌握材料制备与加工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授课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并结合相配套的各种实验、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较广泛的材料工程的基础知识,掌握材料制备过程的基本科学原理、技能和研究方法,能够根据材料的性能、结构与应用的要求,设计和制定材料制备加工工艺和方法,同时,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基本问题的能力,全面掌握原理和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材料制备加工新技术和发展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课,深入学习本课程需具有材料科学导论、材料科学基础及材料性能学等相关材料学科基础知识。

   同时本课程也适合于与材料有关相关专业的同学选读,一般选读学员应至少具备大学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科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

参考资料

(1)   周美玲,谢建新,朱宝泉编. 材料制备与加工,面向21世纪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改革试用教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2)   徐洲,姚寿山主编.材料加工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3

(3)   朱世富.材料制备工艺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4)   钱苗银.材料科学的新技术.四川大学出版社

(5)  伊尔施内尔.材料科学性能过程工艺.化学工业出版社

常见问题

1. 成绩构成:总成绩100%=单元测试20%+单元作业5%+课堂讨论5%+ 期末考试70%

2. 单元测验20%,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客观题型为主。

3. 单元作业5%,提交作业并完成规定的互评。

4. 课堂讨论5%,参与课程论坛讨论达到一定次数。

5. 期末考试70%,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和讲授内容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

6. 60分≤总成绩<85分为合格,可获得合格证书;85分≤总成绩为优秀,可获得优秀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