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
——像我们祖先那样哭,那样歌,那样说,那样笑
美国前总统 尼克松 说 :“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题记
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慑服外国人心
——文化自信与维护骄傲
一、美国顶级博物馆遇上徽派古建筑
二、敦煌学与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三、俄藏黑水城文献——西夏学与科兹洛夫
四、中国文化为什么感动不了中国人,却能感动外国人
第一讲 技术时代的战争是贸易战争与文化思想战争
一、给技术装上人的心
(一)“科学”、“实践”与“技术”的区别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实践知识”高度发达
(三)技术中蕴含的对先人和天地鬼神的敬畏之心
(四)人类近几百年的文化在于现代科学技术
(五)大同社会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的地位:道德优势与典雅的生活方式
(一)如何惊异与惊艳于人类
(二)用落后守护文明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
(一)中国的圆月亮
(二)中国节日是精神
1,我们现在的人,大概不会如此风雅地过中秋节了
2,三尊神:土地神(社),五谷神(稷),地方长老
3,传统社会人人可成神,当代社会个人难成神
4,人生十六字哲学没有变——生老病死,吃穿住行,男欢女爱,生儿育女。
四、中国文化是我们的祖国
五、中国(传统)文化大概是八个字的气质:万物有情,生生不息
六、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第二讲 文化教我们如何生活,如何活出人的味道
一、像我们的老祖先那样歌,那样笑,那样哭,那样说
二、你我能不能拿起酒杯,像曹操那样说话呢
三、当你站在水边,你能不能想起这样一句话呢
(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江畔pàn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四、那个巷子有多深邃
五,那个台子有多少故事
六,杨柳的千种风情
七、唐朝的折柳
八,诗经的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九、我们能够留下什么呢?我们能够看到古人留下的什么呢
十、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
十一、我们和祖先的灵魂通灵
第三讲 传统文化导正过度文明对生命的暴虐
一、新技术与对祖先可能的鄙视
二、还有能力领受祖先文字的美吗
三、回归精神的田园生活
四、贞定吾辈生命
五、老百姓才是家园
六、喝酒,喝茶,赏花,赏月
七、养身与养心
第四讲、传统文化的复杂含义
一,典籍
二,生活方式
三、不同阶层的人伺候传统文化的方式也不一样
四、中国传统文化之生活方式显现——我们就生活在传统文化之中
(一)堂号(与家训)
(二)祠堂(宗祠,家庙)(西方族徽)
欧洲族徽
(三)家庭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济)世长
五、孔庙匾额
六、寺庙楹联
七、道观楹联
八、景点楹联
九、景点楹联
十、书院
十一、学校楼的名字
十二、故宫当然也是统文化的“博物馆”了
(一)太和殿“建极绥猷”
(二)中和殿“允执厥中”
第五讲 《诗经》:人类的记忆与归宿
——此岸与彼岸之间的自由腾挪
一、《诗经》显现人类的自由、清澈与透悟
(一)《诗经》的爱与情思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
(二)中国文化与人的安身立命
二、人类的记忆
(一)思无邪
(二)《诗经》:被玩弄成“教化工具”的最古老的教科书
(三)“诗之成为‘温柔敦厚’,原是诗的堕落”
(四)“兴”就是“隐”
(五)“唤醒”,“民族回忆”,“人类回忆”
三、那是能够看到星星与犀牛的时代
(一)人类属于星星的时代
(二)《诗经》是水的宗教
(三)《诗经》与温暖期
三、《诗经》的意义:在此岸和彼岸之间的自由腾挪
(一)沿着《诗经》,就能够达到彼岸
(二)生活的源头:烟、雾、风、云、爱、恨、性、情、美感、享受、肉欲、理性、感性、豪侠、狡诈
四、人内在的视觉
(一)吟诵《诗经》的“视听”与灵魂的飞升
(二)内在视觉
五、《诗经》的翻译与《诗经》意境
(一)毁灭精神与美的《诗经》白话文翻译
(二)《蒹葭》的意境
(三)《蒹葭》声音驻于天地之间
(四)《蒹葭》白话文
水,芦苇,霜,水中央的人。我欲踏路过去,我在此岸,伊在彼岸。
芦苇,芦苇上的霜,水中高地上的人,水。我欲踏路过去,我在此岸,伊在彼岸。
我的那个人,在那水中的那沙滩上,那水,那芦苇,那芦苇上的那白霜。我欲踏路过去,我在此岸,伊在彼岸。
六、爱是不落言诠,莫可名状的意念
(一)爱不是有一个具体的对象
(二)《蒹葭》与《圣经·雅歌》的呼应
七、人的清澈与透悟
(一)莫把自由的人阉割成宦竖
(二)沧浪之水
(三)逝者如斯夫
(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我们不惭愧吗
孔子站在水边会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张若虚的站在水边会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苏轼站在水边会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曹操端起酒杯会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苏轼过中秋节端起酒杯会天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唐朝人折柳送别,王维会吟唱“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永看见垂柳会说“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诗经·小雅·采薇wēi》中的那个无名戍卒(征夫),唱出了中国文化最高绝的声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却像信手拈来。
即使站在一个巷子里,刘禹锡竟然也能作出千古绝唱“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首诗歌顶得上千万本哲学鸿著;李白站在一个台子上,同样也能唱出历史哲学一般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我们喝酒、看月亮、看水、看柳、过巷子、过台子,连一个影子也没有了。教育普及的这个时代,似乎我们的文化精神近乎杳然。
我们和祖先的灵魂通灵
读到前人的诗句,看到前人的作为与遗迹(一段墙,一座屋,一个巷子【胡同】,一条老街,一个传说……),当我们能够觉得那就是我的性情,我的生命,那么,我们就和祖先的灵魂通灵了。古人作诗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即人民诉说自己的生存与生活,最直白不过的事情。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我们也是古人,因为我们也会像古人那样歌,那样哭,那样说。这就是中国人,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文化)。
当我们不能像古人那样歌,那样哭,那样说,那样笑的时候,我们就不像中国人,我们的生活就不像中国人的生活,不像中国人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断裂了。
人生十六字哲学没有变
社会变了,人生的十六字真经没有变:
生老病死,吃穿住行,男欢女爱,生儿育女。
变化的是什么呢?生老病死,吃穿住行,男欢女爱,生儿育女的方式罢了。这就是文化的集中精神。
贞定吾辈生命
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祖国,传统文化导正过度文明对生命的暴虐,新技术与对祖先可能的鄙视,传统文化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应该是心灵的挣扎。因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质,是奠定生命之正,在于贞定吾辈生命,导正过度文明对生命的暴虐,耝耘学殖,形成激荡的文化伦理情怀,唤出青少年宁馨儿的本原,把我们的灵魂,庇荫于祖先的胸怀里。
我们都是祖先的鬼魂,祖先的精灵,因为我们都来自祖先,我们将来一定回到自己祖先的怀抱。我们在世的时候,也一定庇荫于祖先的胸怀里。祖先的怀抱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国。
养身与养心
不怎么确切地说吧:西方现代文化养身,中国传统文化养心。严复、冰心、费孝通、季羡林、朱光潜、李小文等从西方留学回来,他们依靠自己在西方取得的学问,功成名就,但是,他们的晚年,都大体上依靠中国传统文化涵养身心了。
中国(传统)文化大概是八个字的气质:万物有情,生生不息
西方文化比较理性一些,冷凝一些,中国文化的温暖与亲切,扑面而来。这需要我们对我们的文化有一个有意识地接续。我们有文化意识,看到一泓水,一座老房子,一个老巷子,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听到一句古话,我们应该想:古人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这样的文化,我们是祖先的精魂,我们也应该是这样的人,是这样的文化。
这个国,这个家,不仅仅是一块具体的土地,具体的哪几个人,而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生活方式——吃穿住行生老病死,男欢女爱生儿育女的方式。这些方式要么用实物显现,要么用行为显现,要么用说话显现,要么用文字显现,当然还有许多形式。其中用文字显现,往往表现为教育形式与文化形式。当过去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了,祖先的文字却把那些烟消云散的精魂,像生命一样地留了下来了。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标志
我们生活在当代以技术为王道和霸道的岁月,越来越猖狂,越来越看不起前人,我们眼前只有几十厘米高的电脑,根本看不见人类文明的万仞巅峰,看见像鬼影子一样的屏幕上的美容,那“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你真的没有听说过。
当代教育普及了,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标志却模糊了,一个重要标志是你懂得一些传统文化,
当代教育离人有多远
在教育普及的时代,学科被人为地支离破碎了,正如英国学者斯诺(C.P. Snow)于1959年5月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的题目为《两种文化》的演讲:“当时英国的智力生活已经分裂成两大集团。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还相互憎恨和厌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恶果,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不但没有减弱,而且加深了。斯诺认为“两种文化”分裂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专业化教育的盲目信任”。([英]C.P.斯诺.两种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1994:16)
譬如,每个领域的所谓专家,都认为自己的领域具有更高的价值,其它领域,或者别人的领域,没有什么好说的。在科学与技术为王道与霸道的教育中,人文社会学科,大概是不是“科学”都是一个问题:
科学家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手机、飞机、互联网是我弄的,哪个领域能够离开互联网呢?而文学家认为自己高于一切——手机里的节目是我编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妙曼的话,你们那些造飞机造手机造电视的人说得出来吗?你造的电视,演的戏是我编写的,我把多少人的夜晚和灵魂,都哄骗到电视剧里去了;道学家认为自己足以俯瞰众生——你的飞机飞得越高、越快,你的灵魂离天堂的距离越远。
授课目标
1,能够辩证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
2,懂得中国文化的一些常识与知识。
3,用现科学与技术文化养身,用中国传统文化养心。
预备知识:
中国人对中国文化总有或深或浅的知道,希望能够形成有意识的文化接续,把自己装扮成“几分文化人”。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般资料。
2,中国古诗词——可以看《古诗词网》。
3,《诗经》。
4,闻一多关于诗经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