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以清朝到民国期间,福建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为教育引言,讨论过去的一些学校,对比当代的学校;再从学校培养的人物和地方文化如严复、萨镇冰、陈季同、王寿昌等与福州的船政文化和翻译文化。进一步讨论轴心时代的教育家原型孔子和柏拉图,看现代学校教育是如何教我们“看”世界,以及我们怎么“看”教科书给我们提供的几个人物如鲁迅、胡适、沈从文、周作人等。这些使我们知道,教育在于“看”世界。
我们看世界的根本范式是理性,理性是柏拉图教育的哲学根本。柏拉图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对话,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苏格拉底反讽”。知识是灵魂中之固有,教育是把知识引导出来。他在《理想国》中用一个极其经典的“洞穴比喻”,说明教育就像带着脚镣手铐不能走动、不能转头的囚徒,听从神的诏命那样,从黑暗的洞穴上升到太阳照耀的世界,那是灵魂从感觉世界上升到理念世界的转向。柏拉图的教育在于教化,“灵魂最后的努力,是得见‘善’(Good)—一切正确和美好的事物之因,是光亮的来源和主宰,是真理和理智的持有者。“善”不仅是道德和心智的核心,也是宇宙的最高原则,是神圣的。柏拉图由此被理解为创建了一种宗教,而教化则被理解为在某些方面以宗教和道德为目标的教育理念。”(高莘,从雅典到耶路撒冷——古希腊教化(paideia)的演变及早期基督宗教对其的传承《宗教学研究》2012年 第2期)
《理想国》教育造就的是城邦的护卫者,中国古代教育,也是教化意义上的,造就的是社会之士。当代教育培养的是技术人或者谋生的人,所以,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原型。
即使人人都接受教育,也不等于人人都能够在教育上说话。这,相当于人人都在社会上,不等于人人都能够在社会学上说话,人人都过政治生活,只有政治学家和政治家才能够在政治学上说话。所以,在教育普及的时代,反而更不容易说清楚教育是什么。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为了谋生或者技术,教育的高贵与高尚原型——教化和灵魂的转向,已经被遮蔽了。弄清楚教育的原型,是每个接受学校教育的人的教育责任与道德责任,并不仅仅是教育学专业人士的专业。也许,教育学专业人士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知道教育的教化原型,或者灵魂转向的本原。
那么,这门课程,既可以作为教育学的专业课程,也可以作为大学通识课程,亦可以作为社会任何人士对教育的有深度的叩问。
这确实是一门带有理论理性的课程,却有生动的历史典故如马尾船政与沈葆桢、严复等人物,亲切熟悉的现实教育角色如鲁迅、胡适、沈从文、周作人、朱自清、俞平伯。孔夫子是与古希腊思想家并驾齐驱的教育家,他的教育风骨山高水长。
柏拉图却是本课程言说的主要教育家,他的《理想国》对话,本课程限于教学时间,集中在第七卷的“洞穴比喻”:
一个黑暗的洞穴,有通道通向外面,洞穴外面的亮光可以照进来一些。洞穴里面还有一个类似地下室的居所,有居民从小就居住在这地下室里。他们像囚徒一般被脚镣手铐囚禁着,不能走动,不能转头,却可以相互说话。囚徒居民只能倚坐一堵矮,也只能用眼睛到洞穴后壁。矮墙后面燃烧着一堆火光,在矮墙与火光之间,有人拿着假人假兽走过来,他们把假人假兽举过那堵矮墙,火光把假人假兽的影子映射在洞穴后壁,这就是给囚徒们演傀儡戏,演戏的人或者说话,或者不说话。囚徒们把墙壁上映射的阴影当作真实,把演傀儡戏的人说话的声音当成影子的声音。囚徒们还把记住影子次序最好的同伴当作他们的王,人人羡慕。有一个囚徒居民被解除了枷锁,他被带到矮墙后面看假人假兽,他不相信那是真的,他相信墙壁上的影子是真的;再叫他看火光,他眼睛受不了,要退回黑暗。再拖拽他从洞穴很艰难地走上去,他并没有欢呼雀跃。他只能先看事物的阴影,看人与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看夜晚,看东西本身,慢慢适应阳光下的生活。他觉得夜里观察天象星辰,比白天看太阳和太阳光容易,最终能直接观看太阳本身了。于是,他知道:是太阳主宰可知世界的一切,造成四季交替。自由了的囚徒替往日的伙伴难受,于是,再下到洞穴,要解救他们。然而,他的同伴根本就不相信他说的一切,并且试探他的眼睛,他由于刚刚下到黑暗,不能适应,说不出洞穴后面的傀儡戏的影像的顺序,于是,他们的同伴可能把他杀掉了!
柏拉图把这个比喻,整个运用到城邦造就护卫者的教育。很明显,这样的教育,才能达到社会的根基。因为,这样的教育,是基于社会与人的本性的教育,它要实现的是人的灵魂的转向——囚徒从黑暗的洞穴(比喻感觉世界)上升到有太阳的世界(比喻理念世界),得以看到太阳,太阳代表善的理念。这是第一个转向;人不能长久地看太阳,因为眼睛受不了,必须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善,这是第二个转向:人有认识自己内心的能力。当代教育,无论是老师身份还是学生身份,即所有的人,都应该在这个高度上体认教育。把教育这样的道理说清楚,就是把教育的根本理论说清楚。这样的理论,并不是艰涩的,它是能够触动人的灵魂的生动而亲切的理论。
懂得这样的教育理论,从而引出教育的根本目的:过伦理的生活。苏格拉底说:“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吴飞译/疏,《苏格拉底的申辩》,华夏出版社,2007年,131页。)在教育普及的时代,教育要回归本真,就是过伦理的生活。这样的道理,并不是每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都懂得的,即使是教育学专业的人士。那么,这样的课程,就是针对一切人的课程。
1,能够阅读古典教育文本。
2,形成初步的关于教育的哲学思辨心智。知道教育也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进一步知道“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
3,能够在理论上对教育言说。这门课程训练人的理论理性或者理论智慧(sophia),并不着重于实践理性或者实践智慧(phronesis),当然不会排斥实践智慧。
1,可以没有专门的教育学与哲学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初步的、带有哲学境界的教育心智。
2,如果有的一定的教育学与哲学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一定的教育的哲学思辨心智。
3,无论有没有精深的预备知识,最终知道人在于过伦理的生活,而“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