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学习
博物馆学概论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提及博物馆,你会想到什么?是古老而神秘的木乃伊,是《国家宝藏》中动人的故事,还是一排排望不到尽头展柜上数不清的奇珍异宝?那么,博物馆学又是什么呢?《博物馆学概论》课程作为博物馆学的基础课程,带你经历博物馆的前世今生,了解博物馆学的内内外外,一起掀开博物馆的神秘面纱。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博物馆与博物馆学一样,都是西方近代社会的产物。直到1905年,随着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诞生,中国开始了对西方博物馆的认识过程,同时逐渐的将博物馆理论付诸于实践当中。

       我国的博物馆学借鉴过西方和苏联的理论与模式,又受到了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如今,我们身边的博物馆不再是将藏品束之高阁的文物仓库,而是依托藏品为公众提供教育、文化、休闲、服务的重要场所。

       走进身边的博物馆,例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我们会想,这么多的博物馆建筑为何风格迥异?这么多的藏品,博物馆如何妥善保管?一个好的展览,博物馆是如何策划的?高科技在博物馆中是如何应用的?博物馆能为公共提供什么样的教育与休闲服务?新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又是什么?公众如何享受博物馆文创带来的变化?作为非盈利机构的博物馆,如何高效运营与管理?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点进我们的课堂。接下来的课程当中,我们将从学科的角度出发,从博物馆及博物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开始来系统学习。我们可以用专业的知识和眼光,来认识博物馆和身边博物馆现象。

授课目标

通过中国博物馆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1. 学科素养:使学生对博物馆、博物馆学的概念、发展历史、工作方法、博物馆学的研究体系与方法、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藏品管理、文物法规、科学管理、博物馆营销、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问题有细致的了解和掌握。

        2. 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具备课题意识,为将来从事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3. 社会服务:了解参与社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培养专门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艺术史、教育学、社会学、目录学、心理学、设计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

参考资料

通论教材篇


文化部文物局编.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李晓东.文物法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


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期刊文章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安德烈·德瓦雷、方斯瓦·梅黑斯等编,张婉真译.博物馆学关键概念[M].Armand Colin,2010.


姚安.博物馆12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蒂莫西•阿姆布罗斯 、克里斯平• 佩恩.博物馆基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年。


耿超等.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


《博物馆学概论》本书编写组.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年。


尹凯编著.《20世纪西方博物馆研究著作指南》[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4年。


 书籍与期刊篇


一、博物馆与博物馆学

(一)书籍


Bettina Messias Carbonell . Museum Studies:An Anthony of Contest,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4.


Sharon Macdonald. A Companion to Museum Studies,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6.


弗德利希·瓦达荷西(Friedrich Waidacher)著 曾于珍等编译.博物馆学-德语系观点的世界[M].台北:五观艺术,2005年。


蔡琴.博物馆学新视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珍妮特·马斯汀 著,钱春霞等译.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博寇.新博物馆学手册[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


莎伦·麦克唐纳,戈登·法伊夫著,陆芳芳译,许捷等审校.《理论博物馆》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


彼得·弗格著,王颖译.《新博物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二)期刊文章


甄朔南.《什么是新博物馆学?》,《中国博物馆》,2001年1期。


严建强、梁晓艳.《博物馆(museum)的定义及其理解》,《中国博物馆》,2001年1期。


甄朔南.《世纪之交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学会月刊》2002年3期。


宋向光.《博物馆定义与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中国博物馆》,2003年4期。


(美)Russel B. Nye, 梁晓艳译.《人文科学和博物馆:定义和联系》,《中国博物馆》,2003年3期。


甄朔南.《中国博物馆学百年发展述略》,《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2期。


蔡惠尧、李飞.《物”与“非物”:知识转型视角下对博物馆的历史反思和前景展望》,《中国博物馆》,2015年第3期。


《中国博物馆学史》课题组.《知识·理论·体系·学科——中国博物馆学研究轨迹检视》,《中国博物馆》,2006年第2期。


苏东海.《国际博物馆理论研究的分化与整合——博物馆研究的两条思想路线札记》,《东南文化》,2009年第6期。


燕海鸣.《博物馆与集体记忆——知识、认同、话语》,2013年第3期。


吴琼.《博物馆中的词与物》,《文艺研究》,2013年第10期。


潘守永、尹凯.《博物馆研究的“五观”——国际博物馆学百年发展的学术思考》,《中国博物馆》,2014年第2期。


徐玲.《中国博物馆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反思》,《东南文化》,2014年第5期。


曹兵武.《博物馆是什么?——物人关系视野中的博物馆生成与演变》,《中国博物馆》,2017年第1期。


杨秋.《视野转换与意义建构——对博物馆学认知框架的解读》,《中国博物馆》,2017年第3期。


刘迪.《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文本探析:基于逻辑、实体与语境三重维度》,《中国博物馆》,2018年第4期。


尹凯.《重置与转向:当代博物馆理念的梳理与思考》,《东南文化》,2018年第4期。


黄丽萍.《博物馆的类型划分浅议》,《南方文物》,2001年1期。


苏东海.《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及中国的行动》,《国际博物馆》,2008年第z1期。


吕建昌、严啸.《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姊妹馆——生态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辨析》,《东南文化》,2013年第1期。


潘守永.《第三代”生态博物馆与安吉生态博物馆群建设的理论思考》,《东南文化》,2013年第6期。


杰西-佩德罗·劳伦特、李慧君.《高校博物馆学与学科发展:从技能培训到批判博物馆学》,《中国博物馆》,2014年第1期。


单霁翔.《构建多元、开放、包容的博物馆体系》,《中国博物馆》,2014年第2期。


吕琼雯.《造化乐园:关于民营博物馆现象研究》,《美术观察》,2019年第1期。


雷-安妮·斯特拉德斯基、杨丽明.《世界各地儿童博物馆概览》,《博物院》,2019年第3期。


严建强,毛若寒.《博物馆化的拓展:原因、进程与后果》,《东南文化》,2020年第2期。


于觐诚,钱益汇.《基于ICOM提案对博物馆定义的再思考》,《文博》,2021年第3期。


汪彬.《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中国博物馆》,2021年第3期。


史吉祥.《批判性思维:解读苏东海博物馆学的一种维度》,《博物院》,2022年第1期。


梁吉生,闫广宇.《追求教科书式的博物馆学研究之道——梁吉生先生访谈录》,《博物院》,2022年第2期。


尹凯.《从张力关系中获致平衡:基于博物馆定义的观察与分析》,《东南文化》,2024年第1期。


周婧景.《守正与创新:社会博物馆学及其中国适用性思考》,《东南文化》,2024年第2期。



二、博物馆类型与基本功能


郭青生、刘健.《上海市区博物馆社会利用率调查报告》,《中国博物馆》,1988年02期。


宋向光.《博物馆“非营利”机构性质谈》,《中国博物馆》,2000年4期。


史吉祥.《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4期。


单霁翔.《关于新时期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思考》,《中国博物馆》,2010年第4期。


曹兵武.《博物馆作为文化工具的深化与发展——兼谈社区博物馆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中国博物馆》,2010年第z1期。


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改善民生》,《南方文物》,2011年第1期。


潘守永.《博物馆使命的复杂性》,《中国博物馆》,2013年第3期。


宋向光.《博物馆类型研究的意义与启迪》,《中国博物馆》,2019年第2期。


段勇.《再谈博物馆的多元与包容特质》,《中国博物馆》,2020年第2期。


安来顺.《融入可持续发展目标:博物馆“重塑”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东南文化》,2021年第2期。


高义夫,徐婧.《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定义、类型与特点》,《博物院》,2022年第2期。


龚钰轩等.《浅谈博物馆类型划分依据及分类标准制度建设的思考》,《中国博物馆》,2022年第2期。


关昕.《中国博物馆公共性的本土话语与治理实践》,《东南文化》,2023年第1期。


徐玲.《中国博物馆历史分期问题探讨》,《博物院》,2023年第4期。


安来顺.《博物馆基础性功能及其当代特征初探》,《文博》,2024年第3期。



三、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一)书籍


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徐纯.《文化载具:博物馆的演进脚步》,中华民国博物馆协会,2008年。


[美]史蒂芬·康恩著,王宇田译.《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


王嵩山.《博物馆、思想与社会行动》,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李军.《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二)期刊文章


苏东海.《当代世界博物馆大发展的剖析》,《中国博物馆》,1991年2期。


吕济民.《世界博物馆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中国博物馆》,1995年1期。


安来顺.《二十世纪博物馆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2001年第1期。


张文立.《当代西方博物馆学研究的主流趋势》,《中国博物馆》,2014年第2期。


朱末寒.《博物馆与充满争议的世界——莱斯特大学Richard Sandell教授访谈录》,《中国博物馆》,2017年第3期。


张岩、张卫星.《博物馆的全球化思考——从世界三大博物馆几个临时展览说起》,《博物院》,2017年第6期。


王思怡.《博物馆的未来,重塑“具身博物馆”新形态——从2021年世界博物馆日主题说起》,《博物院》,2021年第2期。


张俊龙,潘守永.《国际博物馆学四十年——基于《博物馆学史》的回顾与反思》,《文博学刊》,2021年第3期。


莱安农·梅森,著夏宁梓.《英语语系的博物馆学研究综述》,《博物院》,2024年第4期。



四、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书籍


吕济民.《中国博物馆史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徐玲.《博物馆与近代中国公共文化(1840-1949)》.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


徐坚.《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


段勇.《当代中国博物馆》.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


徐玲.《博物馆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1949—1966)》.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年。


(二)期刊文章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创始和民国时期的初步发展》,《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4期。


苏东海.《影响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三次会议》,《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4期。


安来顺.《中国博物馆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中国加入国际博协的22年》,《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4期。


张文立.《博物馆史研究:近三十年来中国的进展》,《中国博物馆》,2008年第3期。


李军.《中国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早期发展——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北京大学为考察中心》,《中国博物馆》,2015年第4期。


赵慧君.《社会、政治与文化:河南博物院展览(1927-2018)的历时性考察》,《中国博物馆》,2018年第4期。


徐玲.《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中国博物馆》,2019年第1期。


吕军.《博物馆藏品管理机构设置改革历程研究——以改革开放40年为视角》,《中国博物馆》,2019年第1期。


徐玲,刘秀娟.《近代博物馆概念的再思考——兼论中国博物馆学先驱之思想》,《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年第4期。


尹凯.《历史与民族:中国博物馆的政治表征》,《文博学刊》,2021年第2期。


徐玲.《1949—1966 年陕西省博物馆的变革与发展》,《文博》,2022年第1期。


刘曙光,安来顺.《踏浪潮头 继往开来——中国博物馆协会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博物馆》,2022年第2期。


徐玲.《改革开放初期博物馆出国展览的变化与意义(1979—1989)》,《中国博物馆》,2022年第3期。


商阳子.《从文物展览到文化融合:全球视角下中国文物出境展览五十年》,《东南文化》,2023年第1期。


焦丽丹.《我国中小博物馆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中国博物馆》,2023年第5期。


何晓雷.《新时期我国博物馆发展特征及博物馆强国建设思考》,《中国博物馆》,2024年第2期。


五、博物馆的科学管理


(一)书籍


李晓东.《文物法规与文物管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编.《新中国文物法规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


陈红京等.《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规范与方法》.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


齐越等.《博物馆数字资源的管理与展示》.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年。


张晋平.《博物馆环境监测技术》.北京:环境出版社,2013年。


单霁翔.《博物馆的科学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年。


(二)期刊文章


张健.《对发达国家博物馆管理的学习与借鉴》,《博物馆研究》,2011年第1期。


李晨.《论<博物馆条例>时代博物馆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2016年第1期。


龚良、张蕾.《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品质、效能与评估》,《东南文化》,2019年第2期。


于奇赫.《中国博物馆数字资源传播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国博物馆》,2018年第1期。


穆瑞凤.《一臂间距:英国政府对博物馆的管理》,《博物馆管理》,2020年第3期。


王琦,郑春晖,Adam S.Smith.《Curator一职在英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中的管理、职能与培养》,《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年第2期。


张小朋,董志红.《论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国博物馆》,2021年第2期。


马侠.《文物博物馆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探索》,《河南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期。


成耿坤.《现代信息技术与博物馆管理有机结合的模式探讨》,《河南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期。


李念红,张旭凤.《博物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现状调研分析及策略探索》,《博物馆管理》,2022年第1期。


邱银忠,勾文增.《基于设计管理与项目管理交互赋能的科技类博物馆展览创新管理》,《中国博物馆》,2022年第2期。


沈业成.《博物馆智慧运营指标研究》,《东南文化》,2023年第2期。


王全福.《博物馆文物库房风险管理研究》,《中国博物馆》,2023年第3期。



六、博物馆的藏品管理与保护


(一)书籍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工作手册》.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年。


张野主编.《中国当代书画装裱艺术界博览》.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王璜生.《美术馆——博物馆展示文化与藏品管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


吕军.《博物馆藏品管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年。

(二)期刊文章


黄克映.《谈谈中国早期铜器的锻造、铸造技术》,《中原文物》,1992年2期。


(英)杰弗里·刘易斯,苑克健译.《藏品、收藏家和博物馆》,《中国博物馆》,1993年1期。


唐复年.《良渚文化玉器神人纹饰和有关诸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3期。


宋向光.《博物馆藏品的意义——社会行为的物化》,《中国博物馆》,1997年3期。


林向.《三星堆青铜艺术的人物造型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3期。


贾文忠.《无形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中国博物馆》,2002年4期。


古方.《论西汉中期玉器风格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中原文物》,2003年5期。


侯毅.《首都师范大学馆藏的两件青铜器》,《文物》,2004年12期。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衡阳胜利山明墓纸制文物修复技术》,《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3期。


董如亮.《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文物世界》,2004年1期。


石荣传.《从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玉器看汉玉艺术风格 》,《文物春秋》,2004年1期。


潘路.《博物馆藏品的科技保护》,《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4期。


宋向光.《中国博物馆藏品保管》,《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4期。


张利洁、赵福生、 孙淑云、 殷玮璋.《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铜器的成分和金相研究》,《文物》,2005年6期。


张珮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文物修复中的运用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5年2期。


丁艳梅、许淳淳、王菊琳.《铜器文物用气相缓蚀剂的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年2期。


史韶霞.《对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的思考——以青岛市博物馆为例》,《博物馆研究》,2006年3期。


杜迺松.《全国铜器鉴定所见伪器伪铭研究——兼论鉴定的几个理论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1期。


李社教.《论三星堆文化造型艺术中的人鸟组合图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6期。


高至喜.《从铜器鉴定谈文物鉴定理论与标准问题》,《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年1期。


杨晓邬.《文物修复中的粘接技术》,《四川文物》,2006年5期。


徐方圆、吴来明、解玉林.《武汉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年2期。


杨秋颖、齐扬、 赵林娟、 李艳萍、 王竑.《宝鸡眉县出土27件窑藏青铜器锈蚀特征及成分的分析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年4期。


叶佩兰.《故宫藏龙泉窑瓷器—以故宫旧藏景点为例》,《紫禁城》,2007年5期。


曹宏.《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几件瓷器》,《文物》,2007年5期。


陈仲陶.《红铜镶嵌鸟兽纹铜壶的修复——兼谈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的灵活运用》,《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年3期。


张晓彤、王云峰、詹长法.《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与现代》,《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年1期。


郭艳敏、高峰.《文物保护材料耐气候老化性能测试方法研究》,《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年1期。


陈仲陶.《红铜镶嵌鸟兽纹铜壶的修复——兼谈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的灵活运用》,《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年3期。


向芳、王成善等.《成都金沙玉器的稀土元素特征及材质来源》,《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8年1期。


张昕、詹庆旋、王时伟、刘畅.《倦勤斋光环境及相关文物保护研究——倦勤斋保护工作阶段报告之二》,《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2期。


宁钢、孔铮桢.《清三代景德镇官窑瓷器设计思想研究》,《艺术百家》,2008年1期。


毛若寒.《为观众阐释的藏品研究——澳大利亚藏品意义阐释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借鉴》,《东南文化》,2019年第3期。


姚义川,杨良锋.《藏品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展望——以中国地质博物馆为例》,《博物馆管理》,2020年第1期。


白杨.《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中的藏品管理——以故宫博物院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博物馆》,2020年第4期。


何美琴.《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6期。


胡鸣.《数字化背景下博物馆藏品总账管理初探》,《中国博物馆》,2021年第4期。


廖丹.《博物馆藏品整体搬迁工作的思考——以湖南省博物馆为例》,《博物院》,2021年第5期。


崔佳.《探论藏品的科学排架——以青铜文物排架实践为例》.《博物院》,2022年第3期。


许凯.《博物馆藏品管理机制探析——基于故宫博物院实践的思考》,《中国博物馆》,2024年第1期。



七、博物馆的展览设计


(一)书籍


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编.《博物馆陈列艺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赵春贵主编 .《谛听陈列艺术的脚步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国家文物局等 李文儒主编 .《中国博物馆陈列精品图解》.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曹兵武、崔波主编.《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与实施》.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5年9月。


陆建松.《博物馆研究书系·博物馆展览策划:理念与实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杰克·洛曼、凯瑟琳·古德诺 主编,吴蘅译.《博物馆研究书系·博物馆设计:故事、语调及其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


黄洋,陈红京著.《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十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


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策展笔记(第一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


(二)期刊文章


曹兵武.《为历史、科学与艺术塑像——博物馆空间及展览论》,《东南文化》,2013年第4期。


周婧景、严建强.《阐释系统:一种强化博物馆展览传播效应的新探索》,《东南文化》,2016年第2期。


严建强.《“十二五”期间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概述》,《中国博物馆》,2018年第1期。


陆建松.《如何讲好中国文物的故事——论中国文物故事传播体系建设》,《东南文化》,2018年第6期。


高蒙河、宋雨晗.《从“良渚全考古”到“良博全展示”——以良渚博物院2018年改陈策展为例》,《东南文化》,2018年第6期。


陆建松.《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制作布展:一体化还是强制分离?》,《东南文化》,2020年第3期。


黄雪寅.《艺术的再创造——关于展览形式设计的逆向性思考》,《博物院》,2020年第6期。


王春法.《什么样的展览是好展览——关于博物馆展览的几点思考》,《博物馆管理》,2020年第2期。


尹凯.《沟通与意义:一个展览分析的初步构想》,《博物馆管理》,2021年第1期。


关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通史陈列”范式的生成》,《博物院》,2022年第2期。


周婧景.《试论博物馆物语境化阐释的新方法:“物件剧场”》,《东南文化》,2023年第3期。


褚晓波.《关于策划“大型特展”的探索与思考——以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为例》,《中国博物馆》,2023年第3期。


薄海昆.《宏观历史题材展览形式设计之“以小见大”——以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展为例》,《东南文化》,2023年第5期。


季晓芬.《面向观众生成内容的博物馆策展实践——以“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为例》,《中国博物馆》,2024年第3期。



八、博物馆与新技术


(一)书籍

[挪威]安娜·路易莎·桑切斯·劳斯著,刘哲译.《博物馆网站与社交媒体:参与性、可持续性、信任及多元化》.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年。


(二)期刊文章


朱晓冬、 周明全、耿国华.《虚拟博物馆开发模式研究》,《计算机应用与研究》,2005年第6期。


张秋莲 、李涵.《360度全景展示在虚拟博物馆中的应用探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9期。


宋向光.《互联网思维与当代公共博物馆发展》,《中国博物馆》,2015年第2期。


王秀丽.《从“呈现”到“模仿”:VR技术视阈下的博物馆文化“活态”展示》,《文博》,2019年第3期。


徐延章.《新技术条件下的博物馆智慧服务设计策略》,《东南文化》,2021年第2期。


徐瑞,米汉林,王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字博物馆管理媒介模式研究》,《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2年第1期。


顾振清 ,肖波,张小朋,刘健,何也,岳小莉,柴秋霞,谭姗姗,周虹霞,姚菲,王开,李荔.《“探索 思考 展望:元宇宙与博物馆”学人笔谈》,《东南文化》,2022年第3期。


毛若寒,郑宽,程小芳.《博物馆云展览的内涵阐释与发展建议》,《中国博物馆》,2023年第1期。


古花开.《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叙事逻辑研究》,《东南文化》,2023年第5期。


吕睿.《从技术哲学审思博物馆数智虚拟空间的构建》,《东南文化》,2024年第3期。


李孝如,陈焱松.《数字公众史学视域下博物馆的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研究》,《东南文化》,2024年第5期。


赵婧,张毅佳,杨希彦.《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前沿实践及挑战》,《中国博物馆》,2024年第1期。



九、博物馆观众调查与研究


(一)书籍


John H. Falk and Lynn D. Dierking. The Museum Experience Revisited. America:Left Coast Press.2013.


[美]彼特·萨米斯(Peter Samis)、[美]米米·迈克尔森(Mimi Michaelson)著,尹凯 译.《以观众为中心》.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


(二)期刊文章


筱羽.《博物馆观众的组织与联络》,《中国博物馆》,1986年1期。


贾建明.《博物馆观众研究应该使用社会学方法》,《中国博物馆》,1987年1期。


杨莉、刘丽华.《应重视博物馆观众状况的调查》,《博物馆研究》,1987年3期。


吴卫国.《京津地区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中国博物馆》,1987年02期。


李迎化、周彤、安民华.《长春地区部分博物馆观众动态分析》,《中国博物馆》,1990年O1期。


陆建松编译.《博物馆观众:调查与分析》,《东南文化》,1993年2期。


陆建松.《期刊文章物博物馆机构中未被公众意愿的行为》,《博物馆研究》,1998年1期。


颜永树、李明.《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中国博物馆》,1999年02期。


吉林大学考古系博物馆学专业.《辽宁省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中国博物馆》,1999年02期。


吉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文物春秋》,1999年06期。


史吉祥.《博物馆观众调查的几个问题》,《中国博物馆》,2000年O1期。


史吉祥.《access97在博物馆观众调查中的应用》,《博物馆研究》,2000年O1期。


徐湖平.《从南京博物院观众调查引发的思考》,《中国博物馆》,2000年02期。


史吉祥.《对台湾地区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历史考察》,《中国博物馆》,2003年1期。


张红霞.《谈在博物馆陈列工作中应加强观众意识》,《文物春秋》,2003年1期。


史吉祥、郭富纯.《2002博物馆公众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潘守永.《2004一20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中国博物馆》,2005年2期。


王娟、史吉祥.《河南博物院观众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原文物》,2005年2期。


尹凯.《博物馆观众研究议题:概念、理论与实践》,《东南文化》,2015年第6期。


于淼.《博物馆观众研究:广泛的领域与变化的视角》,2016年第2期。


潘宝.《器物表征的建构者: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中国博物馆》,2016年第4期。


周婧景.《博物馆与儿童利用者:一种类分众模式的实践》,《中国博物馆》,2017年第1期。


郑奕.《相关性 共鸣度 同理心——博物馆企及观众的关键所在》,《东南文化》,2018年第1期。


王思怡.《何以“具身”——论博物馆中的身体与感官》,《东南文化》,2018年第5期。


周婧景.《对博物馆“以观众为中心”观念的再理解》,《中国博物馆》,2021年第1期。


赵星宇等.《展览教育效果评估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以山东博物馆2018—2019年展览观众评估项目为例》,《东南文化》,2021年第1期。


徐佩佩.《多样与特色:塑造更丰富的博物馆观众体验》,《中国博物馆》,2021年第2期。


常丹婧.《博物馆学习中的观众参与:概念、特点与对策》,《东南文化》,2021年第5期。


常丹婧.《博物馆展览中的观众参与:内涵、方式、困境与对策》,《东南文化》,2023年第2期。


马萍.《博物馆构建高质量老年观众服务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东南文化》,2023年第6期。


郭岚.《听障群体文化权利的寻求与实现——博物馆作为中介力量》,《东南文化》,2024年第1期。



十、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


(一)书籍


河南博物院编.《河南博物院参观导览—馆展解说词汇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郑奕.《博物馆研究书系·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


[英]艾琳·胡珀-格林希尔著,蒋臻颖译.《博物馆与教育:目的、方法及成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7年。


(二)期刊文章


刘兰香、赵耀.《关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南方文物》,2007年1期。


曹宏.《中国当代博物馆教育体系刍议》,《中原文物》,2007年1期。


杨秋.《探究·体验·拓新——博物馆教育范式的时代转向》,《中国博物馆》,2015年第1期。


郑奕.《中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中国博物馆》,2016年第1期。


曹兵武.《以物为媒:建构性的博物馆学习与教育论》,《中国博物馆》,2016年第2期。


果美侠.《以图释义:博物馆教育阐释中“图”的应用及策略》,《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1年第4期。


邓卓,刘楠,舒琛,杨梦霞,于雪梅,唐智婷.《博物馆亲子教育活动的反思与改进》,《博物院》,2021年第5期。


许越.《合作·共享: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校合作的模式与活动策划》,《东南文化》,2021年第3期。


王紫色,张磊巍.《系统、多元、规范——以中国科技馆为例谈教育活动设计理念的创新》,《中国博物馆》,2022年第2期。


刘阳.《博物馆藏品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现状、瓶颈及对策》,《东南文化》,2023年第4期。


黄翀宇.《博物馆老龄群体教育服务需求的心理学初探》,《中国博物馆》,2023年第4期。


王昱丹.《博物馆学前教育:教给谁,谁来教,怎么教》,《中国博物馆》,2024年第5期。


郑奕,陆涵韵.《我国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的制度设计之理论框架构建》,《中国博物馆》,2024年第2期。


十一、博物馆营销


(一)书籍


[美]尼尔﹒科特勒、菲利普﹒科特勒 著.《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美]妮娜·西蒙 著.《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


(二)期刊文章


申小红.《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中的营销理念》,《博物馆研究》,2009年2期。


邢致远、茅艳.《博物馆网络营销的探索》,《中国博物馆》,2012年1期。


宋新潮.《应对变革 创新发展——中国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国博物馆》,2012年第4期。


张慧红.《博物馆小众营销》,《博物馆研究》,2013年1期。


单霁翔.《我国博物馆市场营销的探索》,《北方文物》,2013年4期。


杨帆.《浅议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及营销——以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博物馆为例》,《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4期。


王玲.《博物馆藏品与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中国博物馆》,2016年第4期。


唐义,李俐婷.《新媒体视野下的博物馆文创营销策略研究》,《东南文化》,2019年第5期。


满一婧.《基于4C营销理论下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策略分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22期。


董红艳.《“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营销创新分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3期。


王文彬,朱霞.《博物馆短视频发展现状分析——以抖音平台为例》,《中国博物馆》,2023年2期。


于焱,董俊杰,马国庆.《“城市流量”冲击下的博物馆表征及应对策略——以“淄博烧烤”流量和淄博市文博场馆为例》,《东南文化》,2023年第6期。


周超.《基于“Z世代”消费动机的数字社会博物馆文创产品数字营销策略——以安徽博物院文创产品为例》,《东南文化》,2024年第3期。


十二、博物馆与公众考古


包小萍.《让公众走进考古--浅析博物馆与公众互动》,《史前研究》,2010(00)。


尼克梅里曼、黄洋、高洋.《让公众博物馆考古》,《南方文物》,2012年第一期。


何川.《六十年前半坡遗址的一次“公众考古”活动》,《大众考古》,2016年第11期。


徐长青、曹柯平.《海昏侯刘贺墓:公众考古的一个范例》,《南方文物》,2017年第1期。


戎静侃.《考古科普著作类型研究——分类、动因与受众》,《南方文物》,2017年第2期。


晓光.《中国考古志愿活动发展刍议》,《南方文物》,2018年第3期。


曾舒敏、潘碧华.《中学生眼里的考古学——对上海中学生的一次公众考古调查》,2018年第3期。


于清瑶.《公众考古理念在现代博物馆发展中的探讨》,《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9期。


鞠荣坤.《浅析“国家宝藏”中的公众考古学实践》,《博物院》,2019年第6期。


秦昱.《考古与大众传媒互动辨思——以央视三星堆新发现播出首日为例》,《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4期。


许诺.《浅论公众考古破解博物馆的“成长期烦恼”正当时》.《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24期。


张婧文.《公共考古学视角下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郭春媛.《以展览推动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郑州博物馆考古专题展览实践,《中国博物馆》,2023年3期。


十三、博物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王玲.《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博物馆旅游发展——以上海为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


甄朔南.《社区博物馆与博物馆如何为社区服务》,《中国博物馆》,2001年2期。


宋新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博物馆免费开放》,《东南文化》,2012年第4期。


夏洁秋.《文化政策与公共文化服务建构——以博物馆为例》,《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3年第1期。


肖明希、杨蕾.《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宏观管理及其启示》,《图书与情报》,2015年第1期。


郑奕.《聚焦博物馆的社交性和社交空间 提升机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国际博物馆》,2017年z2期。


郑奕.《博物馆借力媒体平台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院》,2018年第1期。


韩梅亭.《基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永济市博物馆工作为例》,《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11期。


魏祥奇.《美术馆免费开放再议》,《美术观察》,2019年第1期。


谢雨婷.《试论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的博物馆学研究》,《中国博物馆》,2021年第2期。


谢雨婷.《可及性:公众感知视角下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东南文化》,2021年第2期。


李晓荧,丁福利.《博物馆供给老年观众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基于国内44家博物馆的调研》,《中国博物馆》,2023年第5期。


十四、非国有博物馆的现状与对策


刁道胜、 范佳翎.《国外经验与北京民办博物馆的建设》,《当代北京研究》,2012年第二期。


刁道胜、 范佳翎.《打造先进文化之都。加快北京市民办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打造先进文化之都 培育创新文化:2011北京文化论坛文集》,2012年7月版。


宋向光、 李志玲.《中国当代私立博物馆的发展及特点》,《中国博物馆》,2007年第二期。


陆韵羽 、叶娅、 蒋刚.《浅谈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基于重庆市的调研》,《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学术研讨会期刊文章集》,2015年。


刘迪.《时代、文化资本与支配权:对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再思考》,《东南文化》,2016年第6期。


林岩.《提升非国有博物馆公众吸引力探讨》,《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11期。


祝笋.《非国有博物馆成功运营案例分析》,《福建文博》,2018年第1期。


陈利民.《浅谈民办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现状、原因及对策思考》,《遗产保护与研究》,2018年第6期。


黄洋.《江苏私立博物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与持续发展--基于42家私立博物馆的半结构访谈》,《博物馆季刊》,2018,32(03)。


祝笋.《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初探》,《遗产保护与研究》,2018年第7期。


吕琼雯.《造化乐园:关于民营博物馆现象研究》,《美术观察》,2019年第1期。


张斯鸿.《对民办博物馆现存问题研究的探讨》,《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6期。


李无言.《完善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准入制度的几点思考——以国际实践经验为启示》,《博物院》,2020年第5期。


王焕文.《文旅融合视域下山东省非国有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4期。


李无言.《我国非国有博物馆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问题与完善路径初探》,《博物院》,2022年第3期。


黎波,宋琳琳.《非国有博物馆的非营利性问题研究》,《东南文化》,2024年第3期。



十五、博物馆建筑


唐薇.《现代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表达》,《建筑》,2019(07)。


赵涛、李文瑾:《博物馆建筑空间与展陈设计之间的思考》,《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3)。


邓璐.《建筑空间与展陈空间形态的塑造——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展”为例》,《中国博物馆》,2017(02)。


李扬.《博物馆建筑所见新中国建筑文化——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中心》,《中国博物馆》,2017(02)。


郑时龄.《博物馆建筑——参观各国博物馆的回忆》,《东南文化》,2016(S1)。.


巢臻.《谈中国博物馆建筑在文化景观构建中的作用》,《中国博物馆》,2016(03)。


陈霖.《城市认同叙事的展演空间——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08)。


王新文、杜乐:《遗址博物馆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探析》,《东南文化》,2015(04)。


孙虹霞.《博物馆建筑的认知隐喻》,《美术大观》,2015(07)。


黄雪寅.《博物馆建筑与展览关系论》,《中国博物馆》,2014(02)。


李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筑设计分析》,《工业建筑》,2021年第6期


唐洪流,方曼雪.《基于场所精神的博物馆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城市建筑》,2022年第19期。


刘野,杨红爵.《博物馆建筑空间中的陈列设计》,《建筑科学》,2025年第1期。

常见问题

Q :  这门课程难度会很大吗?

A :  当然不会。博物馆学听起来会给人神秘、深奥的印象。但是实际上,博物馆学概论是博物馆学的基础课程,课程将会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带领大家了解博物馆学的基础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学有所获。

Q :  我们为什么要去博物馆?

A :  当下,博物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封闭的文物库房。拥有海量文化资源的博物馆更是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开放的公共服务机构,是公众进行终身学习、休闲放松、社交、亲子活动的场所。随着博物馆越来越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加之更为丰富的社教活动,相信大家一定会获得更好的博物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