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本课程在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讨论语言教学,尤其是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所涉及的语言教学理论、二语习得理论、教学法流派、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希望能为有志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学习者进行学习与教学研究助力。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希望通过汉语学习了解中国,国际中文教育成为中外交流与相互了解的重要桥梁。这门课将帮助学生学习了解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帮助有志于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生来实现成为一名有理论素养的对外汉语教师的梦想。

《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提供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语言应用研究的主要范围和成果,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及研究;语言学基础理论及其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与借鉴,语言是如何被学习和掌握的;教授并学习一种语言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及方法等。在《应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这门课中,你可以看到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研究是如何步步深入的,语言是如何被学会的,学习者掌握语言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如何根据这些规律来更好地进行语言教学,如何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教学法进行语言教学才更有效,如何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文化背景调整教学策略等等。

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浅出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理论课程,其中包括有四位老师几十年教学积累;也有教学实践的真实案例;还有论坛课跨越时空,与老师探讨切磋,与同学交流互动。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学习。



授课目标

让学习者了解并掌握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相关的语言学、二语习得、教学法等理论,并将这些理论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为其将来进行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助力。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要求学生先行学习过汉语语言要素基础知识类课程以及理论语言学类课程。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书:

朱志平(2008)《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志伟(1999)《应用语言学综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桂诗春(1988)《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其他参考书:

【1】   S﹒皮特﹒科德(1983)《应用语言学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   吕必松(1990)《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4】   刘坚(1998)《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   程裕祯主编(2005)《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   R. H. 罗宾斯(1997)《简明语言学史》(许德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7】   R. H. Robins (2001)<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8】   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1997)《神经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   桂诗春(1985)《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0】  John B. Best (2000)《认知心理学》黄希庭主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1】  靳洪刚(1997)《语言获得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2】  Alan Davies(1991)<The Native Speaker in Applied Linguistics>英国: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3】  伍铁平编著(1994)《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4】  戚雨村(1997)《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5】  陈保亚(1999)《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6】  胡明扬主编(1999)《西方语言学著作选读》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7】  赵世开(1989)《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8】  爱德华﹒萨丕尔(1985)《语言论》陆卓元译,陆志韦校订,北京:商务印书馆。

【19】  布龙菲尔德(1985)《语言论》(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  安托尼﹒阿尔诺,克洛德﹒朗斯洛(2001)《普遍唯理语法》张学斌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1】  徐烈烱、尹大贻、程雨民译(1992)《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

【22】  约翰﹒莱昂斯(1996)《诺姆﹒乔姆斯基》杨光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3】  Noam Chomsky(1968)<Language and Mind>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The U.S.

【24】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系统功能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5】  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6】  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7】  徐通锵(1996《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28】  宁春岩(2011)《什么是生成语法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9】  Rod Ellis(1999)<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0】  Robert Lado(1957)<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美国: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31】  Barry Mclaughlin(1987)<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英国:Edward Arnold.

【32】  Herbert W. Seliger, ElanaShohamy(1999)<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3】  蒋祖康(1999)《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4】  刘颂浩(2007)《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5】  王建勤(2009)《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36】  江新(2007)《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7】  盛炎(1990)《语言教学原理》四川:重庆出版社。

【38】  章兼中主编(1983)《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39】  David Nunan(2001)<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40】  Jack C. Richards & Theodore S. Rodgers(2000)<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英国: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1】  Stephen D. Krashen, Tracy D. Terrell(1995)<The Natural Approach>,Phoenix ELT.

【42】  王义高(1998)《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育改革趋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3】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4】  顾明远主编(1998)《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5】  张岱年、程宜山(2006)《中国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6】  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Lisa A. Stefani(2000)《跨文化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汤姆森学习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