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门课程内容上主要包括《聊斋志异》的作者、版本、文学和思想价值、文本艺术分析等几个模块。艺术分析方面,侧重于从特定的角度去解读名篇,比如《画皮》《聂小倩》,侧重于爱情故事背后的救赎含义;而像《青凤》《婴宁》,侧重于对女性出路的思考;《翩翩》和《崂山道士》,考虑的是人的困境和自我成长;《黄英》和《王桂庵》,侧重讲不同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交锋如何在小说中以艺术的方式体现。思想方面,借助《聊斋志异》的分析,希望对蒲松龄的思想及其时代思潮有所探讨。在学术方面,分析《聊斋志异》的版本和评注信息、蒲松龄对于志怪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等,希望扎实理解《聊斋志异》的同时,能在文学史的长河里对《聊斋志异》的独特性有所领悟。
本课程亮点:一是分析作品的角度富有创新性,同时注重引入学术界不同的观点和争论,包括海外汉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二是注重从文学史的脉络中解读《聊斋志异》,同时分析文本背后隐藏的作家思想和时代思潮,在纵横两方面凸显这部经典作品的魅力。
本课程讲授及课后作业共计36课时。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聊斋志异》的阅读和深入思考,对于传统优秀文化有真正的领悟,热爱经典,阅读经典,并且将对经典精髓的领悟与自己的时代和生活结合起来。
对《聊斋志异》有一定了解,听过、看过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原文。
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1986年版。
盛伟整理补订:《蒲松龄全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路大荒:《蒲松龄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版。
马瑞芳:《蒲松龄评传》,人民文学1986年版。
袁世硕:《蒲松龄评传》,南京大学2000年版。
蒲松龄研究所:《蒲松龄研究》(期刊)
马振方:《聊斋艺术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张稔穰:《聊斋志异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周先慎:《周先慎细读聊斋》,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